唐杜牧《杜秋娘诗》评介
(2025-07-29 15:25:01)
标签:
杜牧杜秋娘诗评介 |
分类: 文艺评论 |
唐•杜牧《杜秋娘诗》评介
今晨于枕上读唐 · 杜牧的《杜秋娘诗》,诗前有小序:“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已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全诗为五言,56句,共560字。原文略。读后我写了评介如下:
杜牧的《杜秋娘诗》以唐代歌妓杜秋娘的生平为线索,铺展了一幅个人命运与时代浮沉交织的画卷,堪称咏史抒怀的佳作。
诗歌以叙事为骨,从杜秋娘年少得宠写至暮年落魄,时间跨度贯穿其一生。杜牧以细腻笔触描摹其容貌才艺与境遇变迁,“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的盛年风光,与“老身须付托,白骨更何忧”的晚景凄凉形成强烈对照,于客观叙事中暗藏悲悯。
用典与联想是诗作的精髓。诗中嵌入六朝旧事与唐代史实,将杜秋娘的命运置于更阔大的历史坐标系中。由个人荣枯联想到“天子一跬步,皆关社稷计”的权力无常,由红颜易逝引申出“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的人生哲思,跳出了单纯咏叹个人悲剧的窠臼。
全诗以“女子命运”为切口,实则叩问着普遍的生存命题:荣华的虚妄、命运的无常、时代对个体的裹挟。叙事的从容、用典的精当与哲理的深邃交融,使这首长诗既具历史厚重感,又含人生通透悟,确为杜牧诗作中兼具思想与艺术价值的上乘之作。
(2025-7-29)
今晨于枕上读唐 · 杜牧的《杜秋娘诗》,诗前有小序:“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已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全诗为五言,56句,共560字。原文略。读后我写了评介如下:
杜牧的《杜秋娘诗》以唐代歌妓杜秋娘的生平为线索,铺展了一幅个人命运与时代浮沉交织的画卷,堪称咏史抒怀的佳作。
诗歌以叙事为骨,从杜秋娘年少得宠写至暮年落魄,时间跨度贯穿其一生。杜牧以细腻笔触描摹其容貌才艺与境遇变迁,“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的盛年风光,与“老身须付托,白骨更何忧”的晚景凄凉形成强烈对照,于客观叙事中暗藏悲悯。
用典与联想是诗作的精髓。诗中嵌入六朝旧事与唐代史实,将杜秋娘的命运置于更阔大的历史坐标系中。由个人荣枯联想到“天子一跬步,皆关社稷计”的权力无常,由红颜易逝引申出“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的人生哲思,跳出了单纯咏叹个人悲剧的窠臼。
全诗以“女子命运”为切口,实则叩问着普遍的生存命题:荣华的虚妄、命运的无常、时代对个体的裹挟。叙事的从容、用典的精当与哲理的深邃交融,使这首长诗既具历史厚重感,又含人生通透悟,确为杜牧诗作中兼具思想与艺术价值的上乘之作。
(2025-7-29)
后一篇:双薇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