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上》阅读随感

(2024-09-07 09:43:33)
标签:

北上

徐则臣

大运河

申khg

5

分类: 阅读杂感

《北上》阅读随感

丁春滋

徐则臣著长篇小说《北上》,扉页引用龚自珍的诗:“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下一页引用拉美著名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诗句:“过去的时光仍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

        上述题记,对读者起着引导与提示作用。然而,只有阅读全书之后,才能理解其的用意。龚自珍诗,写行船夜闻运河纤夫号子声引起的感慨。点明了大运河题材的主旨。而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诗句,暗喻今昔时光穿越中,书中主要人物各自的人生际遇,也有历史传承的内在因素。

       多年不看长篇小说了,捧读《北上》竟爱不释手。且一改看小说只为消遣的旧习,不甘浅尝辄止,开卷有汲、掩卷而思,写了批注和札记。千古运河,是《北上》的辽阔背景;申遗成功,是作品萌生的温床;抚今追昔,是深沉意蕴的奏鸣。正如书中人物谢望和跟恋人孙宴临所说,“一个个孤立的故事片断,拼接到一起,竟成了一部叙事长巻。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的文学艺术。这部长篇小说,结构新颖、文笔优美,翔实叙事与细节刻画相得益彰。当我们随着书中的物,沿运河北上,可看到两岸旖旎自然风光、古迹人文风貌;可看到码头桅樯林立、航船过闸的繁忙、纤夫拉纤的苦辛。也能看到清廷的孱弱、官绅的腐朽,义和拳民的愚昧、侵略者的诡诈暴虐。而“运河蜃景”则追溯了大运河开挖的情形。而现代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也是精彩纷呈,难以一一列举。在阅读中,谨将人物事件压缩归纳为:

       一封信。这封信出自运河支流考古报告,是一封写于19007月的意大利语信件。1900年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写信人是一名意大利士兵,信是写给父母和哥哥的。信中写当时处境,像是绝命书、诀别信。信中提到马可波罗是他的大偶像。“活着当不了马可波罗,那就死了做。”这个年轻士兵,竟然对中国及大运河存有爱心。一个英国水兵,为他取了个中国名字,马福德。这封信的悬疑,直到本书第三部才解密。可以说,这封信是贯穿全书的线索。

      两弟兄。1900年写诀别信的马福德与1901年来运河考察的小波罗,来自离威尼斯水城不远的小城维罗纳,他们是弟兄俩。北上(一),主要写小波罗从杭州沿大运河北上的所见所闻。北上(二),继续写小波罗沿河乘船北上经历。在通州北运河终点,他伤口复发去世前才承认,自己借考察运河之名,实际目的为寻找“消失”的弟弟。1900-1934这一章,才写出马福德在中国的经历:在作战时中弹负伤,战争结束后,与杨柳青版画女秦如玉结合,以西北骆驼客的身份,隐居于通州蛮子营。并作出了孤身夜闯日军小分队,杀入为妻报仇的壮举。

       三物件。小波罗雇船沿河北上,随身携带意大利罗盘、照相机和象牙手杖。这三样东西,后来都成了“文物”。小波罗夜泊济宁遭仇洋之人打劫,腹部挨了一刀,手杖被抢。于病亡前,将有价值的物品赠给随行人员。挑夫邵常来要了罗盘;保镖孙过程要了照相机。。那手杖,一直到2014年才从运河支流沉船附近出土。朽断中空的手杖里,蜡封管中,竟完好地保存着马福德写的信件。

       四年段。从1900年至2014年,从清年光绪帝颁废漕令,到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衍生了好几代人。《北上》结构新颖,截取了19011900-1934、、20122014四个年段,作为时间载体。大幅度跳跃的时空,十分有利于故事的展开与剪裁。例如2012年,珍藏意大利照相机的孙氏后人孙宴临拍摄船民邵氏后人上岸祭祖与船上婚礼;2014年邵氏后人邵星池将罗盘卖给了“小博物馆”之后,又想回购。

       五姓氏。书中写了五姓  人家:马、谢、邵、孙、周。马福德孙女马思意与儿子胡念之,外貌似有洋人遗传。而胡念之是运河考古专家。翻译谢平遥的后人书香传家,谢望和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正在筹办反映运河百年盛景的《大河谭》项目。他与帮助小波罗出逃的孙过程后人,女画家家孙宴临邂逅,为宣传大运河而相爱。挑夫兼伙夫邵常来的后人都是船民,邵秉义、邵星池父子是传世罗盘的持有者。“屋船”主的二徒弟周义彦,勤勉好学,以意大利语传家,其后人周海阔,在大运河沿岸经营连锁民宿“小博物馆”客栈,以收藏运河文物为特色。

五姓氏的后人都有深厚的大运河情结。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前夕,他们齐聚济宁“小博物馆”客栈,共同解读了马福德的意大利语信件,“都在了这条河上”的情怀终于畅抒。《北上》通过讲述千古运河历经兴衰,在新时代浴火重生,申遗成功的故事。揭示了现代运河之子的心路历程。

       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民族的秘史。”强调了小说在反映和记录历史文化社会变迁方面的独特作用。《北上》作为虚构的文学作品,恰如胡念之谈考古经验的体会:“强劲的虚构可以催生出真实。”因此,虚构往往是进入历史的最有效的途径。而“虚构性”和“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最能体现小说的本质。          

2024-9-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