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银杏·包容心
(2024-06-25 14:29:36)
标签:
吴江圆通寺古银杏十样景 |
分类: 散文随笔 |
古银杏·包容心
银杏,最早出现于地质史上的石炭纪,因此获得“世界第一活化石”、“植物界大熊猫”称谓。作为落叶乔木,它躯干高大挺拔,树形优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苏州多银杏,树龄500岁以上的超过120棵。其中吴江松陵圆通寺古银杏“十样景”,名闻遐迩。进入山门,梵音缭绕。大雄宝殿前广场西南侧,两棵高大壮硕的古银杏,并肩耸立,虬枝苍翠,生意盎然。银杏树雌雄异体,这一对银杏伉俪,树龄已届千岁。
“十样景”,树高将近10米,胸径均超1.5米,体魄苍劲、虬枝伸展、树冠如盖。之所以赢得“十样景”美称,是因为在悠久岁月中,历经沧桑,躯干中空。大自然既有鬼斧神工,也能移花接木,在它俩的身上,寄生了榉、榆、朴、槐、榆、柏、枫、杉、桃、柞、香椿、枸杞、乌桕、冬青、盘杨等十余种花果树木,形成奇妙的景观。那种枝繁叶茂、丛生共荣景象,世所罕见。
上溯2000年,秦置会稽郡设吴县。汉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置松陵镇。1700年前,西晋大司马张翰一首《秋风歌》,发莼鲈之思,遂有鲈乡之誉。圆通寺,史称圆通庵,始建于唐朝末年。两棵银杏种植于北宋天禧年间,想必是香火鼎盛之时。宋元以降,庵庙几度废兴,解放初,庵堂破败。而今的恢宏寺院,系本世纪初,民间集资而建,一时声名远播,跻身江南名刹。
银杏与佛结缘,往往与寺庙相伴。庙宇亦称丛林,银杏即是般若。
并肩耸立的古银杏,像一对老夫妻,在漫长的岁月里一路走来,陆续收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孩子——寄生的那些杂树——包容地养育它们,且不求回报。
联想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疯狂虐杀犹太人,中国上海的虹口区却为2.5万犹太难民,提供了避难所,成为他们的“诺亚方舟”。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内蒙古接待了三千上海孤儿。孤儿们在草原上茁壮成长,与收养他们的父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包容,是一种善举,体现了博爱精神。包容,是一种广阔的胸怀,体恤众生而兼济天下。古银杏“十样景”不仅以奇妙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慕名前来观赏的人;更以它的包容心潜移默化,滋养了东太湖畔鲈乡大地。
(202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