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村宁波奉化】柏坑古村|前洋老宅古韵存一江清水送甬城
(2020-11-20 10:08:45)| 分类: 原创﹒发表 |
【探村宁波奉化】
柏坑古村 |
前洋老宅古韵存
清清的柏溪从村前静静地流过,古时溪边曾长满柏树,这个沿溪而筑的古村就称之为柏坑,北倚大峰尖,南对庙头山,西望仰天湖,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古村,村民晒着番薯面,打着豆子,忙碌中守着一份静谧,守着一份淡然,守着时光划过指尖的岁月。
我是第三次来柏坑古村了,每一次总是先去前洋古宅看一看。在这儿,我又见到了三年前生活在这儿的那位阿婆,已经97岁高龄了,老人静坐在家门口的椅子上。这次遇见老人75岁的儿子王惠松,他是前洋大宅的第六代了,他向我说起了大宅的历史:
前洋古宅叫处安堂,是他的祖上王景阳公建造的,大约建于1830年前后的道光年间,王景阳曾任布政使,他说相当于现在财政部长。据《柏坑王氏宗谱》记载:王景阳“造处安堂,东西重厢佳屋,七十余楹,大启栋宇,拓业宏图”,他的儿子王运峰在咸丰时授翰林院待诏,家道殷实,大兴土木,经父子两代的经营遂成规模。
前洋古宅是宁波规模最大的走马楼,相比于福建的圆形土楼,前洋的走马楼呈方形,共五进108间,栋栋有廊檐相连,三弄15间厢房环环相结,每五间都用风火墙相隔。中心是正厢房,两边住人,是走马楼的核心。东面的房屋化了180万的重新修葺,马头墙气势恢宏,古宅又重现了往日的荣光。
但是北面的正门在风雨中飘摇,门框和围墙摇摇欲坠:北面的正门临溪而筑,大石垒成的墙基百年坚固,花岗岩砌成的台阶让大门颇有气势,月洞形状的拱门上爬满了藤蔓,木制的门框已经腐烂,撑不了多久就会倒塌消失了。重修的东面老宅与荒草萋萋的正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大宅昔日也曾风光过,清代出过贡元王绍翰,民国时出过毕业于黄埔的少将王志贤。抗战时期,奉化县城沦陷,县政府曾迁于此,处安堂内设有警察局、银行、《奉化日报》社,奉化中学也搬来此处复学,这儿曾是奉化的政治文化中心。走马楼曾住过30多户王姓的后人,如今还有几位老人留守在这百年老屋。
柏溪上架起了新的廊桥,从前洋大宅走过廊桥便是柏坑王氏祠堂,又称新祠堂。祠堂内有造型奇特的戏台,台顶呈圆锥形,台前的铁柱上有倒卧的木雕狮子。1941年,日寇侵占奉化县城,国民党县党部迁于此。对面就是庙头山,上面垒有碉堡。祠堂里有十对石柱的对联,颇有特色。
沿溪而上,就是一排排柏坑人的民居,但是这些民居并不老,在一个道地里,我遇见了77岁的王力海老人,他向我说起了柏坑村惨痛的历史:1962年农历二月廿一,一场大火烧毁了全村99户200多间房屋,让他刻骨铭心,那年他19岁。柏坑人人穷志不穷,没有一个人去乞讨,大多外出去做木匠和泥水。1959到1961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他一家4口人获得了每人五尺布和共100元的生活补助,造了三间茅草房。之后又村里又经历了4次火灾,所以村里许多看似老旧的房子都是1962年后建的。
走在柏坑古村的小巷里,还留有清代的断壁残垣,还留有清代濒临倒塌的古宅大门,还留有清代的大户人家门前的台阶,还留有清代的大户人家门前的石鼓和户对,古村的影子依稀留存。
沿着柏溪,我一直把车子开到了柏坑水库,柏坑水库是甬江源,当地人称为“小山峡”,坝高48米,蓄水750万立方米,修建于1970年,是大堰人民用肩扛手提的方法历时十年修建而成的,曾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亚太小水电有关专家和官员前来考察。如今的柏坑水库是宁波市区的主要水源地,为宁波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的饮用水。2005年,时任宁波市委书记的巴音朝鲁为之题词:一江清水送甬城,这几个字被刻在柏坑村中的大石上。
站在村里,向西遥望,西面的有座山特别醒目,村民们告诉我,那叫仰天湖。把山命名为湖的并不多见,好奇心驱使我驱车6.5公里一直到山顶,山上有天湖寺,除了几条遇见生人狂吠的大狗,空无一人。我爬到山顶,并不见湖的影子,遍寻山顶,不见湖影。悻悻而归,路遇天湖寺的冯阿姨,带我去看仰天湖,原来长在一大石上,碗囗大小,一个手深,水质清澈,终年不枯,也是一奇。只是奉化人民太搞笑了,把这个小水孔命名为湖,真是误导苍生。猜想“仰天湖”可能是”仰天壶”的讹传吧?遇见了仰天湖,当地人称之为“天下第一湖”一一世界上最小的湖,长在石头上,小出你的想象。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逃离城市的喧嚣,来柏坑古村走一走,静静流淌的柏溪水,充满想象的仰天湖,还有那古韵犹存的前洋大宅,足以抚慰心底那一股浓浓的乡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