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摇 摆”中深入——《在桥边》教学案例(陈如意)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语文﹒教学 |
【背景介绍】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对选修课“小说与戏剧”有这样的定位:“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从编排体例看,《外国小说欣赏》充分体现了这个要求:以小说的基本元素“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为单位编列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欣赏重点,即“话题”。一个个“话题”便是领略小说巧妙写法、开启深入欣赏小说一扇扇门窗。
【实录描述】
片段一:分析“摇摆”着的行为
(简要概括小说情节后,让学生分析其过程的曲折。)
“一开始‘我’就数得不认真,全凭情绪,敷衍了事,所以我认为用‘乱数’或‘瞎数’较合适。”一位学生起来说。
“接着‘我’心爱的姑娘出现了,‘我’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过去了,所以‘我’根本没有数。我觉得用‘不数’较好,‘不数’是‘我’内心作出选择后的行为。”
“对,‘乱数’之后又‘不数’了。”教师说道。
“后来,有人过来检查‘我’的工作,为了保住饭碗,‘我’不得不小心应付,于是我发疯似地数着,所以用‘狂数’形容较恰当。”学生补充道。
“好的。现在,大家对‘我’数数的变化已经清楚。变化主要有三次,如果我们用几何图形来表示这三次变化,就会发现画出来的刚好是一条曲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恰好描绘出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这种起伏不定的变化是情节运行的典型方式,这种方式用课文中的一个术语说,就是——”
“摇摆。”学生接话。
“对。”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摇摆”。
“顾名思义,所谓的‘摇摆’就是指小说在运行时,故事不是从开端直奔结局,而是在中间极尽曲折之能事。”教师解释道。
片段二:揣摩行为后的情感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刚刚看到的是人物行为上的摇摆,其实‘摇摆’还会在其他地方出现,比如在人物的对话中,比如在人物的内心。请大家细读课文,揣摩‘我’之所以这样数数的‘摇摆’心理。”
几分钟后,一位学生起来说道:“小说前面三个段落以反讽的笔调写出‘我’内心的无聊和对工作的不满,‘我’之所以‘乱数’与这种心理有关。”
又一位学生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语句,并说道:“‘我’那么喜欢那个姑娘,根本做不到在她出现时不看她,做不到她出现了还在数无聊的人数,‘我’实在不忍心放弃目送心爱的姑娘的机会,于是‘我’暂时停止了数数。”
最后一位学生朗读了“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两处,接着说道:“‘他们’的行为对‘我’而言是一种压迫,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我’只能乖乖地本分地数着数,否则‘我’将丢掉饭碗,说明‘我’不敢跟‘他们’硬碰硬。”
片段三:挖掘情感中的人性
在感受到本文情节的曲折之美后,教师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那么作者通过行为、心理这两个层次的几番‘摇摆’,试图传达出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同小组同学交流,最后推荐一人准备发言。”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我们组完全不同意这种看法。我们认为‘我’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我’对工作不满,对‘他们’不满,‘我’就会表现出来;当爱情降临时,‘我’就会放下一切,享受片刻的欢愉:两种鲜明的态度显示了“我”敢爱敢恨的品性。由此看来,‘我’是个有勇气的人。作者的意图是肯定‘我’这类人的勇敢。”
“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跟爱情无关,‘我’追求爱情所包含的内涵应从‘我’对数数的态度说起。‘我’一开始就对数字很反感,觉得数数毫无意义。‘他们’让‘我’做的事,在‘我’看来,只是把人变成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而爱情恰恰与之相反,它是美好的,是有温度的。这就是‘我’那么痴迷于爱情的原因。爱情的这一特性与前者形成了对抗,‘我’对爱情的追求也就意味着‘我’以爱情为武器对抗空虚与无聊,所以这里的爱情不仅仅只是爱情,而是象征着美好的人性。‘我’爱姑娘,但‘我’不想让她知道,最后有条件的时候,‘我’也并没有打算做进一步的努力,‘我’只愿把爱情放在心里。这更足以表明‘我’把爱情看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因此,本文褒扬的是‘我’对温馨人情和美好人性的追求。”当这位学生发言完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片段四:解读人性前的坚守
学生在把握“我”的形象的同时,也基本理解了小说的主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刚才交流的都是对‘我’的理解,有哪几组同学探究的是关于‘他们’的?”
“从文中‘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伤兵,‘他们’应该是政府人员。‘他们’有左右‘我’命运的权力,这一点从句子中几个带有指令性的动词‘替’、‘给’、‘要’可推测得出来。”这位学生讲得有些犹豫,大概是不确定他们的理解是否正确。
“我们组的同学从这句话中还发现,政府并不把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当人对待,而是像对一个物件一样。因为‘缝补’搭配的对象一般是衣服,这就意味着我的腿伤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件衣服破了,很普通,没什么大不了。而‘给’字带有‘施舍恩典’的意味,‘要’则完全是一种命令。这些都说明‘他们’表现出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你品出了语言中暗含的深意,解读得有深度。”教师再次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发言。
“‘他们’身上还有其他特性吗?”教师追问。
“还有,‘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在‘他们’眼中,人只是一个个数字。他们追求的好看数字不包含一点人情温度。‘他们’注重的只是看得见的物质形式,而非人的精神。‘他们’对人的数字化就是对人的异化。”
学生在历数“他们”的种种“不是”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白了作者的立场。这时,一个学生起来说道:
【教学反思】
曹文轩先生在谈及《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编写时,曾说过之所以要分“叙述”等八个话题,旨在“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①]。对第五单元的话题“情节”,我们并不陌生,但“摇摆”却是新鲜概念。而本文“并非典型的情节型小说”(《语文学科指导意见》),情节较简单,但是文中的多次摇摆、多层摇摆使文章变得深刻而耐人寻味。所谓“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摇摆”无疑正是“情节”这个话题、《在桥边》这篇小说的“门”。顺藤摸瓜,我们还会发现“摇摆”之后的深刻内涵,于是“找到阅读‘这一篇’作品的要津,架设桥梁,到达文学的彼岸”[②]。
“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是选修课比必修课的“高明”之处,也是我们教学的着重点。《在桥边》的情节实虽然“摇摆”但并不复杂,如果止于把情节理清楚,自然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也没有领会伯尔在小说中的深刻寓意,这将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如果说“摇摆”是欣赏之“门”,学生自主探讨是欣赏之“法”,那么深入内涵就是欣赏之重点。于是设计了“行为——心理——人情人性——对人情人性的坚守”不断深入的四个层次,让学生在寻幽探密般的思考中,抵达小说主旨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