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河南八月天
河南八月天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05
  • 关注人气:4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麦收的变迁(大河报-茶坊-2016年6月23日-A22版)

(2016-06-24 02:55:57)
标签:

八月天

八月天随笔

大河报-茶坊

麦收

生产方式

分类: 散文随笔
麦收的变迁(大河报-茶坊-2016年6月23日-A22版)

麦收的变迁

□八月天(郑州)

农民们“麦收方式”的变化,应该是天翻地覆的。

曾经,可以说麦收就像打仗一样惊心动魄。那时候,麦收就是一场人与天的大决战,急迫、紧张,农民们会使出全部的解数,尽快结束战斗,把小麦收完打完。老天不等人,万一下雨甚至更糟糕地下冰雹,小麦就全完了。

过了小满,麦穗由青变黄,可以“燎吃”了——拔些泛黄的麦穗,在火上燎去麦芒,在簸箕里揉搓后,除去麦芒与麦糠,便剩下青黄色的麦粒,吃一口,新鲜的醇香就会充满口腔,令人回味无穷。

夏种(麦垄点种)算是麦收的序幕。这个阶段虽然农民们忙碌,但还是按部就班地上晌、下晌。自实行联产责任制以后,农民们就很少留春地了,甚至连地头、路沟处的地都整平种上了小麦或油菜,而秋庄稼都是在小麦未收割前点种,这样可以实现大幅增产。麦点种是非常辛苦的劳作。在麦垄间作业,快不了,得小心翼翼的,不能毁麦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可两人合作,一人执铁锹掘坑,一人点种子。也可单人作业,一人拿一把铲子,弯着腰,拨开麦棵,一手挖坑一手点种子。也有用麦垄点播器的,先定好位,边摇晃点播器边用脚往下蹬,再从上边把种子丢进铁皮管内,种子就落到下边的槽里,用脚踩一下即可,如此循环往复。与用铲子相比,点播器不用弯腰,轻松很多,速度却有点慢。

点种期间,人们赶集上会,就开始置买镰刀、桑叉、扫帚、木锨等收麦工具了。接下来是“糙场”:大都是在地头使场,把还发青的小麦拔掉,泼些水,再铺上麦秸用石磙一辗,场子就成了。打完麦后,把场一犁,再种上庄稼,不浪费一点土地。

麦收前夕,家家户户把拉麦的车子標好,把镰刀磨得飞快,只等着投入战斗了。

“大会战”开始:天刚蒙蒙亮,男女老幼齐上阵,但凡有点儿劳动能力的,都会拿起镰刀下地。满地里都是人,全是急匆匆的样子,好像跟谁抢一样,右手不停地挥动镰刀,左手把小麦一把把抓住,再整齐地放在地上,那动作既利索又娴熟,两只手配合得恰到好处,这也是农民们引以为荣的技能。年轻人会展开一场激烈的割麦比赛,那种场面可谓激动人心,往往只听到“噌噌”的割麦声音,人弯着腰不停地往前割,连说话都顾不上抬头。

人们的手和脸会沾上小麦穗上特有的“麦毛”,又脏又痒,它还会钻到你身上的角角落落。太阳炙烤着地里的人们,加上干燥的夏风不停地吹,会把他们的皮肤变得又黑又干,甚至晒脱一层皮。

这样的紧张劳作,要持续二十天乃至更长。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地处中原的农民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收种方法。割麦子绝大多数还靠镰刀,只有极少的在拖拉机上安装像剃头刀一样的小型割晒机,代替镰刀把麦子割倒。碾场改变的,也就是把牛拉石磙变成了拖拉机拉石磙(或镇压器)。而早已发明的联合收割机,那时候在茫茫的中原麦田里却不见踪影。

如今的乡村,麦收季节却看不到农民们起早贪黑,连打麦场都没有了。大型收割机成为麦收的主力。麦收季节,大家一边在树荫下聊天一边等收割机来到自家地头儿。那种气氛是轻松的,丝毫不像是农忙应有的状态。即便是时令已过芒种,人们也并不为还伫立在地里的金黄小麦着急——因为他们知道,等那些金黄麦子再晒上几天,大型收割机一到,每亩地只需支付五六十块钱,就可以坐在地头儿大树下的阴凉里,在谈笑风生中“坐享其成”了。(刊发时有删节,此为原文)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6-06/23/content_4387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