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家眼中《平凡的世界》
(2015-03-04 09:06:24)
标签:
河南文学大河报朱金中平凡的世界河南作家八月天 |
分类: 文学茶座 |
河南作家眼中《平凡的世界》
2015-03-03
《大河报》记者
作家尚攀:
我感觉剧中年轻演员比较好地展现了原著中各个人物的风采与神韵,虽然在某些细微的地方还略显生硬与吃力,但在整体效果上可以说是瑕不掩瑜。
如袁弘饰演的孙少平,眉目间透露出坚毅与质朴,微微拘谨的肢体语言表现出了一个纯朴而又满心理想的农村少年;王雷饰演的孙少安从造型到带有陕北味道的口音,从村里大小事情的担当到面对爱情的清澈眼神,都很好展现了原作中聪明朴实又勇于承担的长子形象;佟丽娅演出了少女特有的温婉灵秀,润叶与少安告白一段处理得真挚又得当;田晓霞的饰演者李小萌尽力表现出原著人物的阳光质朴与男孩子气,尽管表演还略显得生涩。令人惊喜的是剧中老一辈演员和一些配角表现尤为出色,在整体上给观众生动鲜活的双水村。
美中不足的是:电视剧中有些对话和做事感觉还是有点太现代了,不过整体来说还是很符合那个时代的,时代感很强烈。
电视剧能否全面展现路遥小说那种波澜壮阔的局面,还得再看几集才能看出来。就目前的感觉,如果打分的话,满分10分,给7分吧。
作家任瑜:
《平凡的世界》原著小说是当代文学中比较特别的一部作品,它的读者非常之多,许多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都读过,而且是深受触动地读过。据说不少八零后甚至九零后也读过。这是很少见到的阅读现象。它的故事和人物都相当有感染力,由它所改编的电视剧,当然非常令人期待。
但这种期待,同时也是一种压力。因为原著有太多人熟悉和喜爱,大家可能会有不同层面的心理预期,有的是对八十年代的怀旧和对自己青春时期的回望,有的是想重温那种曾感动自己的人生故事,也有的是想再看到其中纯真动人的爱情。相比一般的电视剧,观众可能潜意识里对《平凡的世界》要求更多样也更严格,所以也更容易形成落差和不满。所以,拍这么一部剧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就目前所看到的部分而言,还是可以看的,似乎对爱情线的处理相对突出。当然也有被诟病的改动,比如少安的性格,在原著中是更为传统和懦弱的,也更符合当时的现实。另外,过细的旁白似乎也没必要。
总的来说,那些年轻的演员,他们的形象跟八十年代的现实人物、跟我们曾根据小说想象的角色,在气质和感觉上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的,有些现代化和偶像化了。比如田晓霞,军装的造型不自然,其他时候又有些“小公主”似的。原著中的小霞思想比较成熟,有个性,有见地,个性爽朗直率真实也可爱,但主要还是具有知性的魅力,而不是像“公主”那样主要以可爱形象示人。有些变化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时代变化巨大,人的精神气质也不同以往,很难完全复原那个时代的环境和氛围了。而且,小说中有些尖锐的冲突矛盾现在已经淡化甚至不成立了,比如城乡的隔绝和身份的鸿沟,由此而造成的痛苦和磨难就不能深深地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但爱而不得的痛苦却是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感染力的。所以加强爱情线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还是希望,它到最后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几段凄美的爱情,更多的是少平身上那种期望超越、追寻更宽阔的心灵境地的原动力和“奋斗”精神,包括为了生存和“梦想”在逆境中坚持前行的倔强和坚韧,这是更感人也更持久的东西。
作家欧阳华:
名角荟萃、原著经典、投资宏大,让羊年开年大剧《平凡的世界》惹人注目。
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我读过很多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是路遥先生用生命热血铸就的一段那个特殊历史年代里的淳朴善良人们的“生命册”,物质匮乏却抵挡不住人物对善良美好的追求,而追求的美好事物又总是与你匆匆擦肩而过,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打动心弦,飞溅泪花,可以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平凡的世界》,这就是小说的魅力,说它是茅盾文学奖上的皇冠恰如其分。
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演员阵容宏大,都是“学院派”一线名角,他们很少有农村生活历练,却能说一口字句铿锵的“陕北话”(或关中话),展现一幅地道关中人的做派,委实不易。漫天飞舞的雪花、连绵的黄土高原、曾经熟悉的老院老景,让我们随着剧中人物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孙少安(王雷饰演)的坚毅执着、田润叶(佟丽娅饰演)的知书达理都拿捏的十分到位,不同的是,少安多了一些戏谑少了一分稳重,多了一些农村汉子的“土气”少了一些“质朴”;孙少平(袁弘饰演)内敛儒弱却自强自立、郝红梅(汪芦云)善解人意里的敏感羞涩、田晓霞(李小萌饰演)活泼中的叛逆等都活灵活现,生活气息浓厚。他们这些人物基本符合我阅读原著时在脑海里展现出的那个特定时代一幅关中农村的历史长卷。
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对忠于原著太过“执着”,以至于陕北话、关中话、普通话夹杂,可能这在陕西人听到确实耳目一新,可是在陕西之外的人听起来总是那么不舒服。忠于原著就一定用陕西话吗?这是一个大的误区。不但不能给电视剧加分,反而是大大逊色。拍《平凡的世界》用陕西话可以突出忠实原著,那么是不是拍《张居正》(熊召政著作)就要用湖北话,拍《黄河东流去》(李准著作)就一定用河南话,拍《白门柳》(刘斯奋著作)就采用粤语呢?这是对忠于原著的一个误区,在突出陕北地方特色的同时让鸿篇巨制的国产大剧拥有了“倾斜的根基”。再者旁白,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更是从忠于原著出发,想将来龙去脉用旁白说清,唯恐观众遗漏某些“细节”,感觉有“画蛇添足”之嫌。观众不是傻瓜,你只要有鲜活的人物、紧凑的情节、激烈的冲突,“画面”会让观众进入审美境界,何必添置一段可有可无的旁白呢?
改编原著就是一把双刃剑。很多电视剧大大提升了原著,比如金庸因83版《射雕英雄传》家喻户晓;二月河因电视剧《康熙王朝》而尽人皆知;莫言因为电影《红高粱》而蜚声国际,刘震云也因为“触电”后人气大增,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些电视剧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原著的经典和尽人皆知,更因为电视剧本身的制作精良,可以说电视剧是对原著的一种精致、鲜活的再创造,从平面阅读到音画视角,这是一种全新的改变。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开篇精彩。但三条线发展的结构,彼此间没有因果关系,形成相互交织;情节矛盾冲突不够集中,急于交代线索和人物以至于人物细节刻画不到位。但瑕不掩瑜,后续可期。能不能给观众奉献一盘精美的大餐,不能就凭小半块馍头妄下结论,下面的珍馐佳肴美味飘香,如此大制作的国产大剧,相信不会让观众失望。
对比近期国产大剧,以10分为限,如果给《闯关东》打9.5分,给《甄嬛传》打9.5分,给《老农民》打9分的话,仅仅看过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前几集,打个9分应该不算太低。
作家八月天:
对于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之前就有一些期待。我是1966年出生的,青年时期路遥的这部经典名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伴着我成长的,对小说的感情很深,因此也对电视剧的期望很高。
不过希望越高,失望也越大。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跟我当年看小说时的那种想象,有着很大差异。比如孙少安这个人物,戏里面演的太阳光了,在原著里,孙少安属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种,很早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但电视剧里的孙少安无疑缺乏这种少年老成的感觉。还有孙少平这个形象,在我看来,孙少平是属于那种有些忧郁气质的农村青年,但电视剧里总觉得看起来不是忧郁,而是有点“阴”。
但是田润叶、田晓霞这两个角色演得还可以,跟我想象的比较一致。田晓霞有那种小家碧玉但不失独立自主个性的气质。
这部电视剧我看完,最大的一个不满意的地方是,《平凡的世界》光那个开篇,路遥写了几个月啊,你可以去翻翻原著,那种气势磅礴的感觉,那个时代农村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电视剧基本上没展现出来。
作家宫林:
我第一次接触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在1986年,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大学,这部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惦念的经典之一。正因为有了这份情怀,所以才对电视剧有很大的期待。
看了几集,感觉确实不错,原著小说所表现的关中乡村的那种感觉,基本上还是能够展现出来的,那种朴素的情怀表现的还算到位的。
不过最让我感动的是,电视剧中所展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那种善良和诚信,那种浓浓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尤其是在那个大时代下,农村青年的那种在艰苦中的自信,那种在恶劣条件下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种无私而诚挚的奉献精神,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着很强烈的警示意义,也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
现如今我们的人生观、消费观和爱情观,和那个时候的他们相比,有没有差异?即使在今天的农村,人也已经不是那个样子了,在农村,在城市,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在金钱面前,已经谈不上什么尊严。这是我们看这部戏应该值得深思的地方。
作家张宇:
我最近还是看了这部电视剧,非常好看,我觉得很好。同时我也听到了一些评论,说这个孙少平也好,孙少安也罢,好像不符合我心目中的那个形象,或者说没有想像得那样精彩。我觉得影视和文字是两码事,没有哪一部电影或者电视能够完完全全把原著小说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影视是一门艺术,而文字有它自身的魅力,不是一个概念。
每一个看过原著的人对于这本书都有自己的理解,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影视作品所展现的东西并不一定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也不能符合每一个自己的口味或者理解。所以对一部电视剧,不能苛求它既做到这个,又做到那个,每个人看完能有自己的一番感触,就足够了,反正我看了是觉得蛮好看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