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东文学》2014年第8期新锐视线及小说、热点话题目录

标签:
山东文学·新锐视线华爱丁尚攀小说脚下的天台坚守自我 |
分类: 文学茶座 |
尚攀,男,1990年9月生,2011年大学毕业。曾在《青年文学》《山花》《莽原》《延河》等刊物发表中篇小说《青春破》《供体》《韧韧的烦恼生活》、短篇小说《并肩而行》《Sexy-夜殿》《误入新世界》等作品;出版有小说集《青春破》;中篇小说《韧韧的烦恼生活》2012年获河南省第九届“五四文艺奖”。
转自 华爱丁老师博: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e72eda0102ux6e.html
新锐视线:尚攀中篇《脚下的天台》
青春的美好总是伴随着疼痛。《脚下的天台》写出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探索当下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追求。文本结构散而有序,分别用“我”与李程碑两条线索,以“我”眼中的李程碑为切入点,拉出李程碑自述中的自己;小说以达观的格调牵引着作品中的人物,也激励着读者;强调坚守自我、坚守信念的人生价值。率性的叙述风格充满了90后作家特有的自然朝气。
回忆之路
(创作谈)
尚 攀
我自己也没想到,我对写作的热情居然能持续那么久。我从2009年底开始写小说,仔细算来,也有四年有余了。对整个生命来说,四年时间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对于二十岁出头的我以及这个浮躁的社会来说,那也是不短的时间了。
我就是这么一个愣头青。
起初写小说时,很感性,想要表达的东西也都是自己的随身感受。比如,当我正处于一场恋爱时,我就会写一篇关于自己恋爱的小说;当我发现一件好玩的事情时,我会写一篇相关的好玩的小说;当我被城市的环境和交通烦恼时,我就会写一篇表达自己不满的小说,等等等等。总之,那时我写的小说,对我自己而言,很具有时效性。这也导致了我的小说对生活的感悟不够深入和彻底。更要命的是,不顾后果、大步向前的做法,让我走进了一条黑暗的死胡同。
所以,我觉得,偶尔放下脚步,往回看看,是必不可少的。回忆,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就是对生活更加深入的思考。
大学毕业时,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足不出户、闭门造车地写小说,我那时天真地以为,只要我坚持写下去,就一定能在文学这条路上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但事实上,这种自我封闭式的写作,只能让我越写越艰难,直到最后寸步难行。既然寸步难行,那就索性不走了。在那段焦虑的日子里,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生活体验上,我坚信一个真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一天,我沉迷在思绪之中,疲惫不堪,于是想出去走走。我并没有特别想寻找什么,也没有想好目的地为何处,我只是任由我的身体驱使。我就这样走啊走啊,思绪飘忽不定,不知不觉中竟然走到了那条熟悉的小路。小路温柔的曲线就在眼前,在小路的尽头,就是我回不去的大学校园。
我在路边停了下来,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两年过去了,竟没有一丝变化。熟悉的街道,墙上的字迹依然斑驳;两年前无人修剪的草地,如今更是充满自由的生机;还有那一对在十字路口卖鸡蛋灌饼的夫妇,除了他们面容上留下了两年时间的痕迹,再也没有其他变化,同一辆小推车,同一根擀面杖,油瓶上的小缺口也似曾相识……
眼前的一切都让我感动万分,看着那一个个熟悉的画面,仿佛是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熟悉的人。眼前的一切,把我卷入了回忆的漩涡之中。
小说中主人公李程碑的原型,是我读书时寝室的一个好朋友。有段时间,他除了自己床上、网吧和厕所,别的什么地方都不去,我们一致认为他是我们寝室的一个里程碑,这就是小说主人公名字的由来。
“李程碑”平时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考试挂科,不在乎毕业时能不能拿到毕业证,也不在乎毕业后何去何从。他常常不辞而别,坐汽车或是火车去远方旅行。在毕业前夕,他竟自己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了西藏,这让我们所有人都大为震惊。虽说现在骑行已经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他这种说走就走的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他折服。我觉得,相对于我们而言,他的选择更有意义,他活得更像是一个人。大学校园中的很多朋友,性格各异,家庭各异,经历各异,有着不同的人生目标;我个人认为,有一点相同:都想活得有意义。毕业后能再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我相信,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都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珍藏着。于是,走在这条回忆之路上,我再次想起了我的朋友们,想起了我的校友们,那一张张青春鲜活的面容,让我情不自禁地感动。于是,就有了“李程碑”,就有了《脚下的天台》。
虽然现在我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依然不够深入和彻底,但我确实从回忆中看到了当时没有看到的东西。我想,以后我会看到更多。
《山东文学》2014年第8期小说及热点话题目录
主编看好
19
新锐视线
04
17
中短篇精选
30
37
45
54
热点话题
——2014年第5期至第8期新锐小说作品评论专辑
68
——读林为攀的《月亮河》
70
——评寇洵的《失恋后的夏天》
72
——评金晓磊中篇小说《遇见》
74
——尚攀小说《脚下的天台》解读
新锐小说作品解析(二)
编前语:
本期热点话题“新锐小说解析(二)”接续2014年第4期的“新锐小说解析(一)”,针对《山东文学》2014年第5期至第8期新锐视线栏目中所刊发的4篇小说作品进行深度解析,期待更多的新锐作家作品引起当下文学爱好者的欣赏与共鸣。
张一帆的《奔放的欲望与绚烂的战争》深刻地解析了林为攀的《月亮河》,认为小说通过争夺月亮河的战役,为我们呈现了河边人们的生活、战争,以及欲望与灵魂,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欲望症候,同时也显示出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探求、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张延文的《个人时代的爱情与忧伤》,认为寇洵的《失恋后的夏天》在咏叹80后“转瞬即逝的青春和爱情”的同时,用混杂着悲喜交集的典雅与世俗向我们展示出了80后精神形成的外延和内涵,是80后文学开始逐步深化的典范之作,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味。余琼的《沦为悲剧的相遇》细致地解析了金晓磊的《遇见》,认为小说中的“遇见”,正是所有悲喜故事所发生的起因和终因。这是一个看似复杂却并不鲜见的当代爱情故事,与世间的分分合合相类似,用零碎的故事叙述着一个周密的悲剧,在其中,作者内化着对于“都市爱情”的逼问和追索。华爱丁的《脚下的路从内心展开》一文,结合自身编辑的阅读体验,指出尚攀的《脚下的天台》探索了当下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追求,文本结构散而有序,再现了一段年轻人的生活经历,强调坚守自我、坚守信念的人生价值,率性的叙述风格充满了90后作家特有的自然朝气。
第5期至第8期新锐视线小说作品
第五期:林为攀《月亮河》(中篇)
第六期:寇洵
第七期:金晓磊《遇见》(中篇)
第八期: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