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有大树(散文)(2013.7.18郑州晚报·观星台)

标签:
转载 |
分类: 共享 |
http://zzwb.zynews.com/html/2013-07/18/content_482362.htm
山有大树(散文)
□尚攀
在长辈面前,我一向是矜持的。这矜持让我尽可能的避开与长辈们在一起的机会。即使在走上文学道路之后,父亲与文朋诗友的聚会,我总是以有事为由屡屡拒绝,极少参加。大概是小时候被大人忽视带来的心理阴影,内心一直排斥与长辈的交往。
然而,前不久我认识的一位师长,却改变了我。他,就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陈崎嵘先生。
在与陈先生不多的几次交往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长者对晚辈无私、博大的关爱与滋润,也感受到了一位高层领导对基层作者的尊重与认可。
第一次,我主动约见了一个我敬慕的长者。那是一个周二,我刚来到鲁院学习的第十天。周二没课,我便给陈先生发短信,说想看望他一下。从第一次见到陈先生,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创作方面,他对我都特别关心。作为晚辈和学生,来到北京,来到鲁院,去看望一位对自己无比关心的师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最主要的是,我有一种来自内心的冲动,非常渴望见到他。
那天陈先生刚好去了外地,不在北京,回信息说第二天有时间,而我第二天又得上课,遂约定在5月23日这天。那天早上我起得很早,刚七点钟就已经收拾妥当。在给陈先生发信息之前,内心十分犹豫,我怕他还没有起床而打扰到他,毕竟九点钟才上班。当我发了一条信息过去,陈先生很快就回复了,说让我早些到他的办公室,他九点要去现代文学馆参加一个活动。
我当即打车赶往中国作协。陈先生的办公室在八楼,刚走出电梯到拐角处我就听见了他的声音,办公室的门开着——他已经在办公室等我了。陈先生还把毛广程先生约了过来(因为我与毛先生在郑州见过一面)。陈先生很热情,先向我介绍了毛先生,然后又亲自给我倒了杯茶,完全没有领导与长者的威严,这让我很放松。
陈先生关切地问我在鲁院过得怎么样,适不适应这里的生活,还有学习上的一些问题。我们还谈到了陈先生最近发在人民网上的一篇关于网络小说的文章《网络文学不能以人民币为中心
陈先生最后嘱咐我,这次学习回去以后,一定要到基层去体验生活。
“不用太长时间,半年到一年时间就好,这对你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的。”陈先生说。
时间过得很快,不经意间就已快到九点了,我起身跟陈先生告辞,他从沙发上站起来送我,到办公室门口,我请他留步,但他一直把我送到了电梯的入口处。
“小伙子,你还年轻,好好加油。”挥手道别的时候,陈先生再次鼓励我。
初识陈先生,是一个多月前,陈先生带队赴河南调研当代青年作家的成长特点、生存状况等。作为本省年龄最小的90后签约作家,我有幸被邀参加调研的座谈会。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2013年4月11日,下午两点,我去省作协参加座谈会。会议室里人并不多,也就二十多个,我扫视了一下,一直对我的成长和进步很关心的李佩甫(省作协主席)、邵丽(副主席兼秘书长)、何弘(省文学院院长)、李静宜(《莽原》杂志主编)、墨白(著名作家)、陈泽来(资深文学编辑)等老师与领导,还有专业、签约等不同年龄段的十几位青年作家。我注意到,在环形会议桌的主要位置,坐着一位脸庞白净、神色淡定的中年人,我想这应该就是中国作协的领导了。一介绍,果然他就是陈崎嵘先生,与他同行的还有中国作协办公厅秘书处调研员毛广程先生、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马季先生。
我无疑又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在这样的会议上,我只能抱定认真学习的态度,除了规定的发言之外,缄口不言。可后来却发生了令我料想不到的状况:我按照提前准备好的发言稿说了我的情况之后,因为陈先生的屡屡过问,一下子我成为讨论的主体。
当我说了自己2011年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工作,一直呆在家里写小说的时候,陈先生立即表现出格外的关心。陈先生问我平日里怎么吃,怎么住,花钱从哪儿来,甚至还问到了谈女朋友和以后结婚的问题。陈先生了解到我成为签约作家之前花钱全靠伸手向父母要,建议我可以找份工作,告诉我工作与写作并不矛盾。
陈先生还向何弘院长询问签约作家的津贴费有多少,并建议再提高一些,给像我一样的作者创造更好的写作条件。最后,陈先生鼓励我,让我好好写作,一定要坚持下来。对我来说,这鼓励尤其重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回忆起陈先生鼓励我的话语,都会热血沸腾,使我更加坚定、更加有信心地在文学这条路上走下去。
第二次见陈先生,是在鲁迅文学院“鲁20”的开学典礼上。5月13日14时30分,各位领导和老师纷纷走进教室的时候,在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里我发现了陈先生,他也注意到了我,虽然只是第二次见面,但我们还是很默契地点头示意,我想,陈先生还记得我。
那天发生了一件让我特别感动的事。开学典礼结束后,全班学员和领导、老师要到教学楼前拍集体照。由于人多,我走得有些慢,但我还是尽量在人缝中间加快了脚步,想赶上已经出了教室的陈先生,然后打个招呼。在异地他乡,碰见一个有过一面之缘、而且对自己关爱有加的师长,那是何等的幸事。
我看见,我认识的一位学员已经走到陈先生面前和他打招呼,陈先生热情地做出回应后问道:“尚攀呢?尚攀来了没?”此时我已经从人缝中走了出来,刚好听见陈先生提到我的名字,顿时心中一暖。作为晚辈,还没有来得及打招呼之前,陈先生竟先问起了我。我马上小跑过去,与陈先生握手寒暄。陈先生问我感觉怎么样,说实话,那是我到鲁院的第二天,还来不及梳理自己的思绪,感觉一切都挺新鲜。我说,完全新的环境,感觉很新鲜,也很好奇,还有北京太大了。陈先生笑着说,小伙子,真年轻。
拍完集体照以后,我与陈先生合影,他嘴里一直叫我小伙子,还拍着我的肩膀向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等领导和老师介绍我,说我是这批学员中最年轻的90后作家。我听着心里暖融融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特别幸福,特别幸运。
我发现,在我创作的路上,并不是孤军奋战。陈先生,还有很多认识不认识、谋面未谋面的师长,都为我的成长伸出了关爱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