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通俗申辩

(2009-02-25 18:56:34)
标签:

八月天

文学

小说

通俗

世俗口味

杂谈

分类: 我看
与主题无关
因为下乡,便没有了网络散步的条件,每日忙于抗旱浇麦,生活一下子失去了很多色彩。现在能坐下来上网,完全归功于天和生病——因为下雨无法下去,因为生病暂时回来休息一下。

二十多天离开网络,心里有些落寞。刚开始的几天,真有点不适应,每到晚上打开笔记本,情不自禁去双击浏览器,结果可想而知,没有无线上网的笔记本好不隐讳地给你一个呆板的白底黑字界面,鼠标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那个兰色的“e”字,好失落!

简单说一下工作吧——去之前,内心很排斥这样的工作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概念:无非是一种形式,作作秀,下麦田里走走。去了之后,领导与县里进行了沟通,很快有了投资打30眼机井的内容,又有了麦田管理的专家讲座,还有放映科普电影的服务,一下子,心里感觉踏实了。在村里,看到了农民朋友的灿烂笑容和感恩的眼神,心里有了些许感动——虽然,那是领导安排的,自己只是一个随行者。

以支农的身份,居于县城,虽不在乡村,却也是一种难得的清静,有时间去思考一些问题,当然是关于文学的多些。比如,关于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问题,一向崇尚纯文学的我,突然有了一种为通俗文学申辩的冲动,准备写一篇《为通俗申辩》的随笔。

《为通俗申辩》主题

文学应该是大众的,所谓的纯文学,追求的那种高境界的写作(通常被称作有难度写作),当然是没错的。但是,如果文学走向小众,除了所谓的文坛圈内可以看懂,众多的读者读不懂,那肯定也是一种悲哀。

从众多的经典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凡是经典的,都是大众的。

从经典作品说起。

首先说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哪一部不是流传广泛、雅俗共赏的作品?其巅峰作品《红楼梦》,其中家长里短、人情世故、日常生活等内容堪称世俗,但谁能说这不是纯文学的作品?《水浒传》《三国演义》应该说算历史小说,除了在刻画人物、讲故事上的卓越艺术手段,书写也是很通俗的,好读好动,引人入胜,谁又能说这是通俗文学?颇具想象力的玄幻小说(神话)《西游记》,其好读好懂的程度更堪称颂——只要认得字,就可以读得津津有味,才有了我国上世纪50~80年代众多少儿阅读四大名著的壮观。

其次说世界名著。无论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还是巴尔扎克的《幻灭》,司汤达的《红与黑》,莫泊桑的《俊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福楼拜的《鲍法利夫人》,劳伦斯的《扎太莱夫人的情人》,川端康成的《雪国》,等等等等,都是很好读的。这些伟大作品的共同点,是在语言、思想、结构、情节、人物等方面都有着高超的艺术手段,还有一点尤为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世俗气息。

再次鲁迅先生的小说。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很多杂文随笔,小说量并不大,总共才33篇。而在他仅有的33个中短篇小说中,堪称世界经典的就有十多篇,《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孔已己》《故乡》等,都进入中学课本,好读好懂不在话下,其写人的功力,反映现实的思想性,对生活的洞察和总结,堪称空前绝后。就是在他的现代主义小说集《故事新编》中,诸如《女娲补天》《出关》,也是可以轻松阅读的。概言之,鲁迅作品也是世俗之气弥漫。

最后说说余华的小说。余华是当代文坛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我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我认为,余华小说不但具有先锋性,而且好读好懂,生活内容也不排斥世俗气息,尤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更甚,而素以先锋、碎片结构的《在细雨中呼喊》,除了一些实话的语言需要细品,他的叙述也是充满情趣的(可读,就意味着为大众读者着想),而充满情趣的书写,断不会排斥世俗口味的。

思绪万千,信马由缰,突然老婆喊我吃饭,暂且打住。

想念大家!在今天,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祝大家开心生活,快乐写作!

继续上边的话题。

再说关于文学作品的人性问题。

有一点是不用怀疑的,那就是,文学是人性的书写。只要是文学,就应该责无旁贷地反映人性。人性是复杂的,有善的,也有恶的;有高尚的,也有丑陋的;有阳光的,也有阴暗的;有卓越的,也有平庸的。那么,我们的作品无论表现人性的恶、阴暗、丑陋和平庸,与表现人性的善、高尚、阳光与卓越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作品表现了人性的弱点就被视为平庸之作。有一点我们往往会误会,总是以道德的标准去衡量作品的好坏,这是不公平的。如此,反映妓女生活的作品就是肮脏,反应小偷生活的作品就是偷盗,反映守财奴的作品就是吝啬,等等。有人说这不是社会的主流,这话当然没错。而文学作品仅仅是表现主流的吗?显然是否定的。窃以为,只要是对生活新的发现,那种现实纵然残酷,我们都应该承认作者独到的眼光,就应该肯定作者的贡献。

当然,我们反映人性丑陋的一面,应该持批判的态度。我们绝不能去赞美妓女生活的舒适,也不能赞美小偷的偷盗智慧,更不能赞美人性之恶。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关键问题不是我们无论写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批判什么,弘扬什么。

第三说现实与故事。

首先谈谈现实。好像,先锋文学是鄙视现实的,特别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此不多说。

现实主义是文学的主流,这是不可颠覆的事实,不用论证。

我要说的,是我们如何对待现实。现实是残酷的,残酷的要多残酷有多残酷。比如说,农村打工妹进城后误入歧途走上卖淫路,我曾经想过,她们多么地痛苦被迫迈出那一步,开始了非人的卖笑生涯,而事实上,很多卖淫女都是贪图享乐自愿的,没有故事,没有强迫,很多时候她们还挺快乐挺满足。再比如,很多城市作家一想到农民就会联想到苦难,感觉他们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何等的悲哀。而事实上,他们过得很满足,他们不以为苦,种田打工,喝小酒,赌小钱,老婆孩子热被窝,生活有滋有味。

现实是残酷的。往往,我们会以自己的臆断来判断现实的本来面目。纵观中外文学史,进入作品的现实,都是经过作家分析、过滤的现实,读者看着很真实,但那肯定不是现实的本来面目,是艺术真实。

那么,我们反映现实,通过对现实的思考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要有很文学的语言,很艺术的结构,很生动的情节,很独到的细节,就应该是好作品。

其次谈故事。曾经有一个时期,小说写作好像对故事不是那么重视了,认为没有好的故事照样可以写出好小说。这一点我不否认,比如意识流小说,新小说,荒诞主义等等。但是,现实主义作品,写好故事仍然是一个不容小视的技能。

故事是动人的,也是重复的,根据我国和世界文学领域对故事类型的分析,有固定的母题。无论如何构思、设置,都不会跳出这些母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在这些母题中注入新的内容。

生活本身是离奇的,离奇得我们无法想象。所以,作品中故事的离奇都是可能的。比如说,开车,就有可能出车祸;坐飞机,就有可能失事;男女交往,就有可能相爱,乃至上床;朋友,也可能反目……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轻视现实与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问责自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