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遥远的麦子》的感想

(2008-07-31 18:39:51)
标签:

小说

文学

遥远

麦子

杂谈

分类: 文学茶座

当拿到《莽原》杂志看到编辑老师为《遥远的麦子》总结的导读的时候,我有点意外。编辑老师从作品中看到的,与我的创作意图是有出入的。由此,我回忆一下学习关于小说主题多元性的理论。小说主题的多元性,就是强调小说的思想性应该是广阔的,主题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简单的。由《遥远的麦子》,我看到了主题多元性给作品带来的思想性的深不可测。有时候,作者自己也不会想到作品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先看一下《莽原》杂志的导读引言:遥远在人的内心。从城市到农村,从贫穷到富有,是什么切断了我们内心的本真?作品真实再现了一个打工者被物欲化之后灵魂的挣扎。我们向往富有,渴望现代化的都市生活,身处异乡的富贵者又该如何面对遥远的土地?人性的飘摇被土地的麦香唤醒,哪里才是灵魂真正的着陆处?

这个导读引言,其实就是编辑老师总结的小说主题,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进城打工的发迹农民在城市的困惑与觉醒。当然这种觉醒也是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修改后而实现的。原来的结尾都是主人公在成为大老板后对以前有怨的人的报复,编辑老师说这都是个人化的东西,应该给人点向上的东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从小说的内容和人物来看,编辑老师总结的这个主题肯定是很到位很深刻的,当然也是有高度的。而最初,我创作的意图虽然与之相近,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篇小说最初的标题是《麦子与霓虹灯的距离》,我拟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在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进程后,虽然身份变了,但骨子里还是农民,在实现了物质富有的同时,精神却没有同步提升。而且人物到结尾都处在困惑中,一直没有觉醒。小说的第一稿分了四章,还有小标题, :窑洞、地窖、两位老人、学生生活,第 章:拉煤、成熟的烦恼、强奸案、初恋、打工生活,第 章:结婚、婆媳之争、城市的月光、命运、霓虹灯的诱惑,第 章:钱的魅力、糟糠之妻、层次、家乡、儿子的青春期.

从小标题可以看出,这个小说的结构是碎片式的,借鉴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后来在学习小说结构理论的时候,结合这样一个题材(典型的现实主义),感觉用那种先锋的碎片式的结构不合适,而且标题也没有张力。这时候就考虑修改,首先是从结构上,打破时空,从中间切取了一个事件(也就是第一稿结婚那一部分)作为开头,然后围绕主人公的生活变换叙述,基本就是现在的样子(现在这篇小说的前15部分),原来的16至18部分,主要是写南换生报复支书与张玉萍,再就是发现儿子成熟后,担心儿子会出事而给他找了个情人,结果儿子沉溺于与小保姆的恋情之中,辍学离家出走。南换生这时候很伤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小说结束。后来把16至18部分1万多字全部删掉,又重写了现在的第16部分。

而标题是在修改到第三稿的时候突然想到的,这时候我想表现的是南换生对家乡的回忆与仇视,更倾斜的主题仍然是富裕之后的茫然与困惑,缺少精神信仰的富人那种粗放的生存状态。

而编辑老师所提的修改意见和总结的主题,让我深深领悟到:一是作品的思想性的向上,也就是说,通过阅读作品读者应该能从中得到对生命来说向上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向上与政治没有联系),而不是让人沮丧、失望乃至绝望,即使是反映社会的阴暗,也应是批评的态度。二是创作小说一定要注意人物的立体性,故事的多元性。人物的立体性,说白了就是人物的多面性、矛盾性,透过人物的内心世界、言行,实现对人物的全面塑造,而不是用概念化的东西来约束人物。故事的多元性,则是小说思想性的一个标准。我以前总是企图通过一个故事表现一个单一的主题,这样做作品不光显得很单薄很浅显,也没有张力,比学生记叙文好不到哪里。而实现故事的多元性,需要对生活进行更广更深的思考,而不是浅层次的洞察。这需要相深厚的积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