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些许小烦恼,不便拿来骚扰朋友,只能用郁闷代替。但也有高兴事,说出来与大家一起高兴:一家杂志的编辑老师告知我,我的中篇小说《麦子与霓虹灯的距离》已经基本定为08年第五期的头题(这于我来说当然是个不错的消息)。
也许是年龄大了,总是喜欢回忆过去,想想自己自高中毕业这二十多年,经历了多少事情,发生了多大变化。
在很多人看来,我也算个“有本事”的聪明人了。一个农村高考落榜生,从外出打工做起,当教师,做政府文秘,进企业高层,后来离开企业到媒体做记者,这中间还夹杂着对我本人成分来说是实质性的农转非、转正、转干这几步,很是费了些周折,付出了点努力。
我非常清楚,我不是个有本事的人,更不是聪明人。这一路走过来,自己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与恩惠,正是这些人的帮助与恩惠,让我实现了跳出农门、挤身城市的愿望。现在说起来轻描淡写,但真回忆起这些经历,堪称不容易。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扶持,我肯定还在农村修理地球。很多时候,我心里会涌出一股感动——无论何时,身在何处,我都不能忘记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我都应该感恩他们!
这么多年来,我总结自己比较顺利的人生旅程,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人,要踏实,拼搏,真诚,感恩。从参加工作起,无论做任何工作,我都踏踏实实。最早在建筑工地上,刚刚从学校走出来,体力劳动的辛苦没有吓倒我,我不要命地干。那年春节回老家适逢学校招代课教师,我参加了考试,从此又在学校做一名教师——但同样是教师,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与正式教师就差了很多。但我热爱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成为全县小有名气的语文教师。后来因为其他原因离开学校,来到镇政府,在党办做文秘。这时候是最熬人,也是最锻炼人的时候。一个临时工,工资又低,还在领导身边,天天有写不完的材料,干不完的事物,而自己连个住处都没有,无论再晚都得回家。到了企业,虽然是高层,但工作的繁忙让人毛骨悚然,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早上六七点上班,晚上八九点才下班。曾经有一段时间,企业行政部门人员负责装卸车,我还要领着人到车间参加体力劳动。后来分管的工作多了,肩上担子更重了。再后来因故离开企业,应聘到报社。刚到报社,我感觉简直就是神仙日子,采访,写稿,即便是累,但比起政府机关与企业,还是轻松了很多。无论做报纸记者,还是后来到内参,从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到主编,我从来没有感到过累或不满,因为我满足。
后来离开内参重新回到报社做记者,期间受过不公正待遇,心里肯定有不满,但我从来没有在工作上打过折扣。我一直认为,只要在这个岗位,就要干这个岗位的工作,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最基本的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只要付出,就有回报,没有回报,是时候未到。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有些人天天在骂领导,光说领导不照顾自己,领导与大家都一样,也是人,领导的眼睛也会看到真实。我这些年碰到的领导没有不好的,我当教师的万古镇二中付校长,我因为工作与他顶撞过多次,但他一直对我不错,评先、评优质课总会想到我,而他经常请我们一般青年教师吃肉喝酒;镇政府的冯书记与柴副镇长,包括后来的郑书记、陈镇长、延镇长,我连一只烟都不曾让过他们,也没有请他们吃过饭,更没有到他们家表示过感谢,但他们仍然很用心地帮助我,让我农转非,转正式工,转干。冯书记曾说过,只要干好工作,个人的事情领导就会考虑。我的经历证明,付出与回报基本成正比。
感恩是这些年来经常说到的一个词,但我们说归说,做归做,我不必妄加评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古训。我这么多年来受了很多恩惠,我一直心存感激,过年过节打个电话,发个信息,写封信,寄个贺年卡,有时间去看望一下,拉拉话等等。方式多种多样,表达的中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我没有忘记他们曾经对我的帮助。哪怕没有表达的方式,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足够了。这个世界上,施恩图报的人还是极少极少的。
…………
回忆往事,总是温馨的,内心荡起一层层涟漪,过去的事,过去的人,都在这涟漪中清晰起来。想想,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某个人,也许自己的命运就会改变——这还不足够让我们感恩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