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红楼梦》的文本歧义魅力

(2008-01-10 16:58:37)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学茶座
 

感受《红楼梦》的文本歧义魅力

    小的时候,读过《红楼梦》,最大的感受是有趣。当时想,曹雪芹同志真不简单,能把家常里短写得这么有趣,比《金光大道》还好看。后来听说有红学研究会,那时候大概上初二吧,自以为读了几本书的我很不以为然,我认为这太夸张了。为一部书成立一个研究机构,简直是小题大做。即便是书里有些东西大家读后想法不一样,那就谁爱咋想咋想,大可不必成立一个红学研究会。

    后来自己开始写小说,对《红楼梦》其实还是一知半解,大家都说好,是古典名著,细节写得好,人物刻画得好等等,也就跟着说好,还很仔细地注意其细节,注意其刻画人物的方法,但仅仅就停留在这个认识上,根本体会不到这部巨著本身具有的魅力。

    后来看周汝昌、王蒙关于红楼的东西,感觉红楼确实是一部了不得的作品,书中容纳了太多的东西,很赞同“百科全书”的评价。这时候,我认为做一个作家需要懂很多。人家曹雪芹同志真了得,琴棋书画,烹炸煎煮,把脉问诊,人情世故,等等等等,一应全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把个文学青年尚某某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时候我甚至以为我懂红楼了。

    再后来,刘心武先生在央视讲红楼,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刘心武先生不是红学会的成员,在红学研究领域还算新人,被称为“新索引派”,有红学研究者对刘先生的研究不以为然,尤以北大周思源教授为最。周教授在央视专门针对刘先生的观点做了反驳,但影响远不如刘先生的讲座更有渗透力。我很认真地看了刘心武先生的讲座,直接感受是,作为作家,他的研究不同寻常,对人物原型、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包括对人物的分析,人性的解读等研究,堪称空前绝后。

    这时候再读红楼,感受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刘先生的观点,高鄂所续的后四十回简直就成了盘旋在餐桌上挥之不去的苍蝇,让人欲舍不能,欲认不甘。而曹雪芹存世的这前八十回,因了作者的文学技巧和后三十回的空白,成为更令人难解的谜团,从而使这个断裂的文本更具魅力。

    文本的歧义,也就是小说故事内核与人物的多元性。我们经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多元性,让众多的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哈姆雷特,从而完成对人物的再创作。而红楼中的许多人物,都可以套用评价哈姆雷特的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红楼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可以供读者与作者共同创作的文本,这不仅仅是后三十回空白的问题。秦可卿这个人物,已经是作品中盖棺定论的一个艺术典型,但这个典型留给读者的绝不是一个苍白的贾府女人形象,她的人格,身世,与贾宝玉等诸人的关系等,都让我们可以产生多种想象。而人物的多元性,使文本产生了无限的文字之外的神秘美感。

    在红楼中,我们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文学中所说的象征主义(在此不赘述),而象征主义本身就有多元性。红楼中的象征手法,当然不能叫象征主义。但曹雪芹运用象征手法的技巧一点也不比西方人逊色。无论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还是文中多次使用的谶语,都可以让读者浮想联翩。

    由此,我联想到自己的小说创作。很多时候,对于故事内核的多元性,我注意的不多。总是满足于叙述一个故事,表现一个主题,而没有把故事和生活本身的多元性写出来。而写人物的时候,往往刻意把一个人写成什么样的人,让人物脱光了衣服站在读者面前,没有一点余地,这就缺少了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与作者共同创作的东西,使人物变得透明(而透明让人物苍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