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地苗寨芦笙比响
(2025-08-28 17:51:15)
标签:
杂谈 |
培地苗寨芦笙比响
达汉吉
一
一年一度的农历六月六新禾节即将来临,这是苗族仅次于苗年节的传统佳节。小弟来电说,今年举办黔桂两省交界地区民族村芦笙比响活动,共有130多堂芦笙队前来参加,安排十个奖项,其中1-3名奖励一头牯牛,4-10名奖励一头大肥猪,节日期间还有广场舞表演、苗歌演唱会和芦笙同年活动,这是培地村百年不遇的大节,一定热闹非凡,要求我们尽快回乡。
芦笙比响是苗族村寨年节期间一项重要的体育竞技活动。设比响场和裁判场,两地相隔两公里许。参加比响活动的芦笙队,通过抽签,两队一组比响,由裁判决定胜负;胜出一队,继续通过抽签参加下一轮比赛,其余队伍自然淘汰;直至剩下十支队伍,才最后轮番决出名次,并由主办方当众给予奖励。
芦笙比响活动,由于参加队伍众多,轮番作战时间长,往往两、三天不分昼夜才能决出名次。比赛过程中,人员可以更换,但芦笙不能更新,必须原封不动、数量不变地从头到尾参加比赛。由于型号不同、音域各异,比赛过程中,一些芦笙经不住对方尖锐声音的刺激,铜片忽然断裂,直接影响队伍的整体威力;加上参战队伍人员参差不齐,年龄偏大的队伍,几轮比赛下来就气喘嘘嘘,吹奏质量不断下降,自然就败下阵来。因此,苗族村寨的芦笙比响,不仅比技艺与响亮,更比青春与活力。
二
我是高中毕业以后离开家乡的,大学毕业后来到绿城工作,一晃就是37个年头,乡音虽未改,双鬓已如霜。今年春,经组织批准,光荣退休。于是,就带着妻子,返回家乡,与乡亲们一起欢度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
在南宁到柳州的高铁上,妻子问:“离家四十多年,可还记得小时候是怎样从家乡走出去的?”
是呀,小时候从家乡走出去,谈何容易,往事又涌上心头。
那年,我在安太中学高中毕业,并参加高考,结果不言而喻,我和大多数同学都落选了。
到了秋天,我和家人在田里剪禾,忽然有贵客来到田边。父母亲见是自己小学老师何乐,急忙走上前去行见面礼:“师公,您怎么走那么远的山路,亲自到培地村来了?”
何老师很严肃的样子,他看看父母亲,又看看田里的我,十分认真地说:“我来培地,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请你们的大仔到镇中去复读。如果你们同意,我今天就坐下来和你们吃烤田鲤,如果不同意,我立即返回,没有商量余地。”
何乐,何许人也?他是解放初期林洞小学的副校长,后来被组织选送到中央民族大学学习升造,毕业后回到县里担任大苗山中学第一副校长,是我父亲两任校长、母亲一任校长,恩重于山。校长的话重千斤,父亲对母亲使了一个眼色,母亲意会,马上点头。
见父母亲同意了,何校长脸上才露出笑容,只见他捞起裤脚,走进水田里,与我并排一起剪禾,耐心地做起我的思想工作来:“安太中学的唐瑞珠、董玉珩老师跟我讲,你比较静得,是学习的好苗子。如果到镇中去,那里有全县最有高考经验的老师,再复读一两年,你一定能够考上大学。”听了师公的话,又看了看父母亲的脸色,我愉快地答应下来。那是1982年9月31日的中午,一个改变我一生命运的难忘时刻。
翌日清晨,父亲打好包裹,亲手交给我20元钱:“听师公的话,到镇中去复读,家里的农活,不用你担心。如果不去复读,那你也要离开这个家,不要让我见了心烦。”说完,下田剪禾去了。
母亲提一个包饭,把我送到风吹坳,临别时耐心地劝导我:“大仔,幸有师公关心,能够到镇中去复读,你一定要安心学习,取得好成绩,报答你师公的恩情和期望。”边说边流着眼泪,目送我渐渐远去。
我沿着山路,走了两天,于1982年10月2日下午,来到陌生的融水镇中学,开启了我的复读生活。在这里,我遇见了融水最好的政治老师李品军,数学老师邓西林,英语老师李军,地理老师宁垂鹏,语文老师李振刚,历史老师何乐。两年以后,我在独秀峰下,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梦想,与管开善、曾宪君、贾绍庭、梁彩琼一起,来到长江岸边,在知识海洋中扬帆远航。
当我讲完自己的故事,列车缓缓地驶进了柳州高铁站。
三
从柳州进安太,有高速公路直达,只需两个多小时路程,我们就走进魂牵梦绕的木楼。弟和弟媳准备了丰盛的美食,还邀请众多亲朋好友,一起迎接我们远道而来。
酒过三巡,我迫切地问:“六月六新禾节,培地怎么就办起芦笙比响活动来?”
弟笑着回答:“哥,融水是全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安太是融水的笙鼓之乡,而我们培地佩松芦笙坡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之一。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苗族村寨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芦笙比响活动迅速走红全国,成为中央电视台跟踪报道的经典节目。培地芦笙队在参加全县芦笙比响活动中,先后五次夺冠,十余次获奖,可谓名声在外、誉满苗山。每次比响获奖后,人们都要问:培地在哪里?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只知道培地获奖了,但培地是怎样一个苗族村寨,没有人知道。这让我们培地人觉得很难堪,心里不是滋味。于是,村两委在研究今年群众性文化活动时,就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意,将举办芦笙比响活动纳入工作计划。端午节前,村两委将活动方案向社会公布,立即引起积极反响,社会各界纷纷捐资,金额接近十万元。”
大家喝了交杯酒,喊了几次苗家酒号,聚会逐渐进入高潮。在大家忙着互敬的时候,我问身边的二姑爷:“芦笙比响,到底比什么?”
二姑爷是培地解放以后最早入党的苗族寨老,他十分熟悉培地的历史、社会、自然、文化。他语调不高,却是十分认真地说:“孩子,苗家芦笙比响,表面看起来,是村寨芦笙响亮程度的比较,哪个村寨芦笙最响,哪个村寨就夺冠。但实际上,一堂芦笙响不响,不仅要看芦笙制作师傅的技艺,还要看吹笙群体的团结合作。师傅制作芦笙,不仅需要老竹、老木,还需要纯铜、厚簧,使用老竹老木加纯铜厚簧,才能制作最响亮、最耐吹奏的芦笙。这就需要增加投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而吹笙群体,要求以青壮年为主,他们年富力强,经得饿、经得累,可以连续作战、不怕疲劳。因此,客观地讲,苗家芦笙比响,比的是生活富裕,比的是团结齐心,比的是青春活力。”
“讲得真好!”我由衷地点赞,并带头喊起酒来。
此情此景,让二姑爷更加兴奋起来:“过去,我们培地,地处高寒山区,天寒地冻,外地姑娘没有九件棉袄、不嫁培地郎;粮食严重不足,每年青黄不接,人们都要忍饥挨饿几个月,外地姑娘不带水田出嫁、子孙后代就要挨饿。那时的培地,极少办芦笙比响,底气不足啊。现在,培地青壮年劳动力三分之一在外地打工,干技术活,经济收入逐年提高,洋楼别墅比比皆是;三分之一在县城定居,他们开店办厂,多种经营,实现了城镇化转移;三分之一在家发展高效农业,在柳州市大产业带动下,发展稻田养殖螺蛳、田鲤、土鸭,山上种植草药、养殖山鸡、种植香菌,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对口帮扶,培地已经走进小康社会,迈入现代化的新征程。所以,现在的培地,有底气、有条件办好芦笙比响活动。”
掌声响起来,美酒喝起来,不知不觉,聚会达到新高潮。
四
因为激动,一夜未眠。翌日清晨,我和妻子便来到比响现场参观。
比响现场,其实就是一个大的河滩地,足有一个运动场大小,地处培地村东南方。场地中央,是一棵千年古松,据说当年培地河年年涨水,淹没大片农田。为了根治洪灾,人们改建了新河道,将弯曲浅显的河道改成笔直的宽阔的排洪道,在河滩中间垒起一个高地,将洪水分流两旁,避免冲跨田基。高地上种植一棵千年松,象征众神的力量,守护村寨的平安。每当良地河、上学河、南脑河三河洪水汇集而来,下游宽阔的排洪道,毫无阻拦地往下游倾泻,直冲到佩南根多,从此,经过改造的河滩地,便成为人们春节芦笙踩堂、集体聚会的场所。十三五时期,柳州市整个社会力量,对河滩地进行整体改造,通过硬化和美化,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芦笙坡场,规格和质量列全乡之首。
走进比响场地,自治县人民政府赠送的巨型芦笙柱竖立中央,鲜红的锦鸡、黑色的牛角、多彩的南瓜、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将整个场地映照得古朴庄重。六条彩带连接东南西北,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族团结、吉祥如意。风雨桥的栏干上,张贴“培地人民欢迎您”的巨幅标语,金光闪闪,衬托着节日的隆重气氛。
站在古松树下,远眺四方,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培地村头的松树林,在晨风吹拂下,呼啸作响,古老而悠远;清澈的河面,映照着绿色的田野山川和宁静的山村,几只翠鸟在河面上飞翔;罗城到从江的二级公路,穿过田园,从南向北伸入天边,与朵朵白云融为一体;培地、培古、新寨、良地,炊烟袅袅,鸡鸭欢歌,土狗犬叫,衬托出“暖暖进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象。村边的田园,经过十三五时期农田标准化建设,田坎硬化,田水自流,远远望去,整齐而划一,形成天然的观众席,整个芦笙比响场地,就是一个巨大而天然的传统芦笙竞技赛场,正张开热情的怀抱,拥抱来看四面八方的民族弟兄。
回到风雨桥上暂坐,妻子笑着问:“都看了一大早,你能看到什么东西?”
是的,我看到了新禾节里苗家汉子制作的腊鲤、腊牛、腊鸡,闻到了苗家妇女端到桌上的糯饭、香鸭、甜酒以及牛百草、螺蛳粉的香味;我还看到苗家小伙子带着苗笛,在木楼上与姑娘对歌、喝苗家姑娘甜油茶的情景,六月六新禾节、注定是苗家青年的传统情人节,节日里将演绎一个又一个甜蜜的爱情故事。
夫妻正在交谈,培地驻村书记走过来了。热情地握手之后,我问书记:“今年培地芦笙比响,有多少个队伍报名参加?”
书记胸有成竹地说:“原先有170多堂芦笙队报名,经过核实,共有153支队伍正式参加芦笙比响。”
“范围有多大,三江、从江等地有队伍来吗?”我又问。
“有的,从目前报名情况来看,贵州从江共有8支芦笙队,三江共有11支芦笙队,柳州市有5支芦笙队,广州、北海各1支芦笙队,其余都是融水县城及周围各乡镇、各村寨的芦笙队。”书记肯定地说。
我有些担心比响芦笙队的后勤保障问题,于是问:“书记,从外地来的芦笙队,比赛期间,后勤保障问题如何解决?”
书记一听,开心地笑了:“这个不用担心。苗家习惯,芦笙比响,只看结果,只拿奖品,后勤保障问题由各个芦笙队自行解决。这是惯例。比赛期间,按照苗族传统,双方有意的,可以利用夜间打同年。这个都是他们的自选动作,不在规定范围。”
见我在笔记本中作记录,书记忽然问:“前辈,您是培地人,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对家乡发展事业一直十分关心,这次芦笙比响活动,您还捐了款,给予大力支持。刚才,您到现场走了一圈,有什么感想?”
“感想谈不上,但走了一圈下来,我看到了培地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看到乡亲们走进小康社会的无比豪迈,看到新时代自治区域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幸福的甜蜜笑靥,我还看到各族人民在芦笙比响活动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步伐、听到各族群众全面加快中国式现代化步伐的共同愿景和时代强音。是的,生活在中国,我豪迈,我幸福;而走进故乡,我喜悦,我快乐!这就是我回到苗山的真实感受。”
见我还不想走,妻子拉着我的手:“快快回家吃饭,快快回来抢位子,不然找不到观看芦笙比响的好位置啦!”
见我被妻子拽着回家,书记一脸不解,而我们夫妻却把一串串笑声留在路上,留在故乡绿色的田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