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读《苗族蜡染扎染传统工艺》一书

(2023-06-13 15:15:51)
标签:

文化

 


华夏民间手工技艺瑰宝

——喜读《苗族蜡染扎染传统工艺》一书

达汉吉

 

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苗族教授马践和他的女儿马晨倩合作编著的《苗族蜡染扎染传统工艺》(以下简称《工艺》)一书,最近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公开发行。该书分为《苗族蜡染部分》《苗族扎染部分》两大块,共七章十九万多字,汇集了作者关于苗族蜡染扎染传统工艺研究的四大创新成果:

一是《工艺》对蜡染传统工艺进行了民族定性。作者在家乡采风时,听到了苗族古歌《蜡染歌》:远古时候,一位苗族姑娘为使自己的衣物斑斓起来,于是绘制花卉装饰衣服,在芦笙坡会引人目、获得好评,并纷纷被众人所仿效。但由于绘制的花卉不能固定下来,衣服一清洗,美丽的花卉就不见了,这使姑娘十分苦恼。一天,姑娘坐在河边洗衣服,她望着天空,祈祷上天给她诀窍,能够制作永不褪色的亮衣。这时一只又一只蜜蜂落在她的身上,它们一边唱歌,一边在姑娘的衣服上洒满了蜂蜜,希望用自己的甜蜜驱赶姑娘的烦恼。回到家里,由于生气,姑娘便把衣服浸泡在蓝草桶中。翌日早上,姑娘将衣服取出时,发现被蜂吐蜜的地方,已经变成一朵朵素雅的白花,美丽极了。通过这件事,苗族姑娘得到启发,她大胆地用蜂蜡勾勒图案,再放置到蓝靛中浸染,进而制作出许多不同图案、不同风格的衣物来。在苗族姑娘的带领下,蜡染工艺就在苗族地区流传开来。根据苗族古歌的记述,结合国内专家学者多年的考证,作者认为,苗族蜡染传统工艺是我国西南苗族地区(尤以贵州为中心)世代传承的一种防染民间工艺,它起源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时期,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贵州省平坝区棺材洞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大量的宋代苗族点蜡幔和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说明苗族蜡染传统工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早已融入苗族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苗族蜡染传统工艺,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涌现出众多杰出的非遗文化传承人。苗族蜡染制作的工艺,是将蜡刀(或竹签等)蘸取熔解的蜡汁后,在染布上进行绘画、勾勒,再放入配制好的蓝靛进行浸染,通过反复染印,使布料呈现蓝底白花的多种素雅图案的工艺制作过程。贵州、云南等省苗族地区,利用蜂蜡、白蜡作为染料,图案丰富,风格绮丽,突显苗族传统艺术魅力。广西融水苗族地区,利用松香、枫香混合蜂蜡进行蜡染,图案以动物和花卉居多,自然朴实,彰显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二是《工艺》对苗族扎染传统工艺进行了历史考察。作者根据历史考古的最新发现和历代史志的记载,推断我国扎染起源于黄河流域,秦汉始有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扎染在古代称扎缬、夹缬、染缬和绞缬,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古法染布技艺之一。《资治通鉴·音注》记载:“缬,撮采以线结之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人染矣,其色斑斓,谓之缬。”这是对扎染的最早解释。其实,在我国南方苗族地区流传的扎“蛾蛾花”“狗脚花”,是这一古代绞缬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据我国著名作家、服饰研究专家沈从文先生考证,扎染技艺发展到北宋,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但因在当时绞缬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限期禁止,从而导致这种染制工艺的衰落,幸好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这一古老的染制技艺,因而不至于完全失传。除中国外,当时在印度、日本、朝鲜、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是从中国学习扎染工艺的。清道光《凤凰厅志》对凤凰苗族扎染工艺作了详细记载:“蓝三种:蓼蓝染绿;大蓝如齐,染碧;槐蓝如槐,染青。”《凤凰县志》也记载:“男女头戴各式包头帕。有方格花帕、横格花帕、青丝帕、狗脚印花帕等。”记载中的“狗脚印”,便是早期凤凰扎染技艺中用得最普遍的一种图案。可见,凤凰扎染最晚可追溯到明清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扎染技艺从乡下传入凤凰县城沱江镇,凤凰县以集体所有制形式,先后成立了民族工艺厂和民族印染厂,苗族扎染代表性省级传承人向云芳、州级传承人吴花花、张桂英就是从凤凰县民族工艺厂走出来的杰出代表。凤凰苗族扎染传统工艺的扎法和染法多种多样,尤其是灰面扎法的出现,使凤凰扎染作品呈现出一种独有的自然美和生活美,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形式多样,风格突出。凤凰扎染传统图案多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为制作目的,譬如龙凤、蝴蝶、鸳鸯、仙鹤、鲤鱼、寿桃、牡丹、莲花、狗脚花等,其图案精美,吉祥喜庆,运用的技法和针法也多样化;而凤凰扎染现代图案,多以石雕、木刻、剪纸、刺绣、绘画、书法、西方抽象与变形等艺术的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与参照物,进行各种艺术元素、艺术张力及艺术延伸的表现和创造,从而达到变法与创新的目的,使这一古老艺术从民间和传统中脱胎换骨、破茧而出,既有湘西苗族地区泥土的芬芳,又有现代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使整幅作品手法更新颖、风格更独到、对比更强烈、层次更丰富、色彩更斑斓、布局更合理、图案更生动、境界更深邃,成为中华民族民间手工制作技艺中的一个瑰宝,以它的精、奇、巧、妙、具象与抽象、块面呈现与线性呈现,以及块面和线条相结合等艺术形式与特色而蜚声中外。广西融水苗族传统扎染工艺,以“针缝扎法”“线捆扎法”或“缝、捆二者结合扎法”为主,缝以平缝缝合抽拉、捆以针线捆绑扎,扎染品多为几何形、抽象形,或花花点点、变幻莫测,图案以枫叶花、蝴蝶花、萤火虫花、太阳花为主要样式,香粉乡雨卜村梁小哲是自治区级苗族服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制作的扎染工艺作品,是广西苗族扎染传统工艺的最高成就。

三是《工艺》对蜡染传统工艺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苗族蜡染传统工艺,分为粗线型、中线型、细线型、彩色型、刺绣型五大类型。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苗族蜡染传统工艺又分为古老纹样、交融纹样、自然纹样三种样式,其中古老纹样迄今仍流传在贵州丹寨、安顺、织金和广西融水等苗族聚居区,共有光纹、锯齿纹、圆纹、瓜米纹、云纹、雷纹、钱纹、花瓣纹、鸟纹、鱼纹等多种样式;交融纹样是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后形成的特种纹样,分为回纹、蝙蝠纹、石榴纹等样式;自然纹样是苗族人民从大自然美好景象中就地取材所形成的新样式,分为花草纹、树木纹、鸟兽纹、昆虫纹等样式。进入到现代社会,苗族蜡染传统工艺更多侧重于人物装饰的表现,以便记录文化变迁和时代发展所留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记忆,她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表现在:首先它展现苗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融水苗族染传承人梁桂秋老师认为:“我们苗族在历史上没有文字,当我们想记录些什么的时候,就会用蜡染画在衣服上,它象征苗族远古的历史,记述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讲述苗族与其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苗族蜡染的艺术之美,不仅在于其花纹之绚丽多姿,更在于其图案之博大精深、生动形象地反映苗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美好愿意,是苗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和精神情操的艺术化表现。其次它为手工艺艺术装饰开拓了新途径、新方向。蜡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少数民族乃至人类的珍贵遗产,独特的染制工艺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还让中国文化之美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最后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动力、凝聚了无穷的美感。苗族蜡染以其独具的民族风情和地域魅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工艺、民族特色、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具有很高的传播价值,能够促进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

四是《工艺》它对苗族蜡染扎染传统工艺成果进行生动展示。作者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一个传承人,有责任更有义务发掘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保留其原有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发展,繁荣祖国工艺美术事业保存丰富历史资料。基于这个目的,作者用双眼穿透了漫长厚重的历史空间,用双脚走遍了千里苗疆的山山水水,用双手收集了珍藏在苗家人木楼里的历代蜡染扎染工艺珍品,并将其一一展示在自己公开出版的著作里,供读者们鉴赏和研究。据初步统计,《工艺》一书所展示的工艺珍品,《苗族蜡染部分》共有132件,《苗族扎染部分》共有134件。作者认为,这些稀世珍品,是苗族人民利用各类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处理,最终成为工艺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这类工艺作品,都是民间作坊工匠们师徒递承或家族口耳相传,传内不传外,皆无专著记录和历史记载,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已经到了需要及时全面地进行抢救的关键时刻。可喜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各种保护机制也逐渐建立健全,期盼这些传统工艺能够完整系统地传承下去。为此,作者愿与有志者一起,为记录、整理、研究、发展和利用苗族蜡染扎染传统工艺而踔厉前行,再立新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