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阅读苗族历史

(2023-04-07 08:31:32)
标签:

文化

 

用心阅读苗族历史

——《苗族史简编》序

达汉吉


用心阅读苗族历史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苗学专家董玉珩副教授撰写的《苗族史简编》一书,以十分简洁的手法论述了苗族历史与现状、迁移与分布、文明与贡献、困境与崛起,是迄今为止广西苗族历史研究的最高成就,也是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学研究会成立以来最完整系统的苗族史学研究成果,它的出版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写作的重点内容

关于苗族起源。大量的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苗族的祖源故土是长江、黄河、淮河入海处,即东海、黄海、渤海岸边的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沿海一带,后来扩展到安徽、江西、湖北、河南;大约六千多年前,苗族祖先北渡黄河,挺进中原,其势力扩展到河北、山西及山东全境,并形成了九黎部落大联盟,蚩尤为其大酋长。与此同时,发祥于西北方向陕西渭水流域的炎、黄部落,先后向东发展而进人中原地带。先是蚩尤夺取炎帝九隅,后炎、黄两部落联合起来对抗蚩尤部族。鏖战中原、涿鹿大战,九黎部族惨败,首领蚩尤被杀,九黎余部向南方撤退。自此,苗族开始了历史性南迁。

关于三苗国。涿鹿大战失败之后,九黎余部撤入长江流域。经过几百年的开拓与发展,九黎后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一个新的部落联盟,即三苗或“三苗国”。“三苗九黎,一族两名”。尧、舜、禹三代不断征伐三苗。经历了尧“窜三苗干三危”、“放罐兜于崇山”,“舜征有苗”、“分北三苗”;最后,大禹灭了三苗。

关于荆蛮。尧、舜、禹三代征伐三苗取得胜利以后,标志着三苗国的灭亡和三苗集团的土崩瓦解,但三苗集团的众多氏族部落却改头换面保留下来,经过夏代400-500年的发展,至商周之际,三苗后裔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庞大的都落联盟,这就是史籍记载的“荆蛮”,又称“荆蛮”“蛮荆”“荆楚”。商周两代不断征伐“荆蛮”,但“荆蛮”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周末时期变得强盛起来。到了春秋战国时,“荆蛮”已经发展成为“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的主体居民。

关于“武陵蛮”。秦国灭掉楚国后,迫使“荆蛮”后裔逐渐流向武陵、五溪地区,史籍上将他们统称为“武陵蛮”、“五溪蛮”。苗族在武陵、五溪地区生活的时间较长,历代封建王朝采用“兵剿”与“安抚”的政策来遏制苗族发展。苗族迁徙到南方后,起义斗争连续不断,朝廷不断向武陵、五溪派兵征剿,迫使苗族不断向贵州、四川云南等西南边陲迁徙。

关于“生苗”与“熟苗”。唐宋以后,苗族大部分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定居,“以黔湘滇最多”,除一部分仍然聚居外,大部分与各民族交错杂居,形成小聚居、大分散的分布格局。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将苗族分为“生苗”和“熟苗”两种类型进行管理,朝廷在南方地区强力推行“改土归流”,从而激起南方各民族的反抗,清朝中后期发生的三次苗民大起义,地点是“生苗”聚居的雷公山和腊尔山。由于苗族最终散居在我国南方九个省(市、自治区),以至形成了许多方言和土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境内的苗族从此结束了迁徙漂泊的苦难生活。

关于苗族向境外迁徙。作者认为:大量的资料记载和研究表明,今天分布在东南亚半岛的苗族,是明未清初从中国境内迁徙出去的,他们的根在中国。明清时期,朝廷把苗族分为“生苗”和“熟苗”。朝廷对南方少数民族推行“改土归流”,实行流官统治和屯兵镇压,引起苗族人民的强烈不满。清代,朝廷认为“苗患盛于土司”,因而强行推行“改土归流”,在苗族聚居的贵州、湖南先后爆发了三次苗民大起义。朝廷对三次苗民大起义进行血腥镇压。于是,苗民大批离开贵州和湖南,往西进入云南、四川,往南进入广西,往北进入湖北等地。进入云南、广西的苗族,部分则跨越国界,直接进入了东南亚半岛各国。苗族迁入东南亚半岛诸国,最先进入的国家是越南,然后是老挝、缅向和泰国。苗族迁徙至东南亚诸国后,为所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老挝苗族人民被迫卷入10年“秘密战争”;战争结束后,被迫迁到第三国,进而成为一个世界性民族。

二、写作的主要特点

视野宽阔。观察和思考苗族问题,始终站在世界和历史的高度。作者认为,从世界来看,截止2005年,世界苗族人口约1140万人,其中中国960万人,越南85万人,老挝36万人,泰国16万人,缅甸4万人,美国28万人,柬埔寨2万人,澳大利亚0.4万人,法国1.7万人,圭亚那0.8万人,阿根廷0.3万人,加拿大1.5万人,新西兰0.07万人。从中国来看,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苗族人口分布情况是,贵州429万人,湖南192万人,云南104万人,重庆50万人,广西46万人,湖北21万人,四川14万人,广东12万人,海南6万人,浙江5万人,江苏2万人,福建2万人,此外河北、新疆、安微、山东、河南、江西、北京、上海、黑龙江、辽宁、山西、内蒙古、天津、吉林、甘肃、陕西、青海、宁夏、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相当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因此,作者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代苗族不仅人口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已与所在地各兄弟民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与社会一同跃进,与文明一同升华,与文化一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方法得当。历史研究的方法,一般分为考据、计量、口述、比较、心理、综合等多种方法作者研究苗族历史,所采用的是一种综合的方法,目的是借助历史文献,考证历史过程,还原历史事实。作者认为:无论古籍记载,考古发现,或是苗族“心史”记载,都证明苗族为江淮土著,其祖先至少在一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我国长江、黄河、淮河入海处的广阔地区了。

通俗易懂。如何把苗族悠久历史讲清楚,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方法问题。作者认为: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由于中原王朝对南方民族的历史缺乏了解,历史书上记载的大多是中原王朝征服南方民族的战功,而很少记载南方农耕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一万年前的南方民族,就已经在经营稻作农业了,这样大的事,历史上竟然只字不提。相反,却把首创农耕的功劳,全部归功于北方四千年前跨马横刀的姜水炎帝和姬水黄帝,虽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历史的片面性和不公正性却此可见。所以,作者编写《苗族历史简编》一书,目的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简明读物,让他们通过这本小册子比较系统地掌握苗族光辉的历史与悠久的文明,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和历史自信,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情真意切。作者认为,通过大量阅读受到启迪,使自己对苗族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既为苗族历史而自豪,又为苗族现状而忧虑。“我经常在想,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民族,如今怎么变得落后弱小而不受人尊重了呢?不是有人骂‘苗子’吗?把‘苗’作为落后的代名词,以至于到现在还有人把居住在边远落后的苗寨称为‘原始部落’。我也在想,今生今世,我能为苗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做点什么呢?”2002年退休后,作者走苗寨,串苗乡,上图书馆,广泛搜集资料,积累知识,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日,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书海里,游荡在学海中,全力以赴撰写《苗族历史简编》一书,把传承苗族历史、宣传苗族文化、繁荣苗区经济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这就是一个赤子对民族之爱,对祖国之爱。

三、著作的主要贡献

考证了苗族远古发源地。在传统的视野里,苗族发源地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但作者通过阅读史料,借助考古发现,认为苗族发源地在黄河、长江、淮河三江入海处的广大海岸地区,即东海、黄海、渤海岸边的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沿海地区。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州土著氏族部落,九黎是苗族在黄河、长江流域建立的最早部落联盟集团,九黎、三苗、荆楚、苗族一脉相承。这个结论,改写了目前学界关于苗族发源地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定义,也明确了苗族文明起源时间是一万年前、比学界的结论往前推移了五千多年。

论述了苗族的历史贡献。苗学界普遍认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氏族部落,开疆土、兴农耕、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作者根据史料和考古发现,认为九黎部落耕植水稻、饲养家禽、建造舟船、冶炼金属、观察天象、信奉鬼神,在祖国东方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作者在这个方面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座大厦,在前人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充分利用当代考古成果,大胆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使原来缺乏历史深度和学术厚度的研究结论更加坚实可信。

还原了苗族外迁的过程。苗族的根在中国,他们为什么漂泊异国他乡?对于这个问题,作者认为,主要是历代王朝持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对生苗聚居区域实行流官统治和屯兵镇压,引起苗族人民强烈不满。在反抗统治阶级改土归流政策中,苗族聚居的贵州、湖南等省先后爆发雍乾、乾嘉、咸丰三次大起义,由于起义最后失败,为了生存,参加起义的苗族群众被迫逃往他乡。他们迁徙的线路有两条:从贵州过云南进入老挝、缅甸,从湖南过广西直接进入越南。明末清初第三次大起义失败后,部分苗族群众从贵州、湖南取道广西直接逃往越南同文县,就是有力例证。

明确了苗瑶畲族的渊源关系。作者认为,涿鹿大战失败后,蚩尤率领的81个氏族部落集团成员,多数在战争中牺牲了,被俘部分最后归顺和融入华夏民族。其余部分,有的向东北方向逃离,进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有的向南方撤退,其中进入东部沿海山区的部分,后来发展成为畲族;进入南岭山区的部分,后来发展成为瑶族;而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的部分,后来发展成为苗族。关于苗瑶畲族同源问题,学界早有研究和结论,但在广西特别是融水苗学领域,由于缺乏史料的支撑和实证的研究,一直没有正面回答苗瑶畲同根同源的问题。作者借助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大胆回答了这个困惑融水苗学界多年的学术问题。

殷切期待《苗族史简编》一书早日与读者见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