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地第一个融中生

(2023-04-07 07:56:44)
标签:

情感分享

 



培地第一个融中生

达汉吉


培地第一个融中生

 

时间流逝,往事如烟,谁是培地村第一个融中生?这恐怕是全村鲜为人知的事情。

2023331日,我的大嫂罗建秀(自治县电影公司已故优秀苗语翻译员贾仲林的遗霜)来到南宁,与融水镇小学同学陈孟(广西价格认证中心原主任)、何京京(融水镇第二小学原校长)、黄云冰(自治县财政局副局长)及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广西著名苗学专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董玉珩老师应邀参加了这次聚会。

嫂子介绍了去年以来到广东东莞市跟随女儿一家生活的快乐情景,追忆了融水镇小学难忘的学习生活。何校长介绍了当年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及后来建家立业的动人事迹。陈孟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说着说着,忽然红着脸低声说:“少年时代由于多次随迁,几次换校,迄今很多老师和同学已记不太清楚了,真是对不起大家!”那憨厚的模样、紧皱的眉头,逗得大家开心不已,笑声不断。

酒过三巡,董老师忽然问:“达汉吉,你知道谁是培地村的第一个融中生?”

第一问不要紧,要紧的是大家都被问住了。

何京京端起茶杯,真诚地致敬:“董老师,那年代能够进融中的,都是了不起的民族学子!我父亲应该是我们村第一个进融中的老学生吧?”

董老师点点头,深情地回忆了一段往事——

您父亲何乐(1922-1986)原名何荣武,培科苗家人。幼时家境好,在安太中心校高一班毕业后,考入融县初中,属于林洞村第一个老融县的融中学生。1943-1945年间,在林安乡中心国民学校任数,教授《模范作文》,讲授爱国主义思想;他还组织学校歌队,歌唱《杀敌歌》、《联手一起》、《保卫黄河》等抗日歌曲,激发学生爱国热忱。1946年到洞头第二中心校任教,因教唱进步歌曲,与校长钟孟民发生冲突,他据理力争,赢得师生的尊重和爱戴。1949年秋冬,他到柳北总队罗城县大队任宣教干事。1952年复员回乡不久,即在本乡林洞中心小学任教,任副校长,因教学质量好,学生喜爱,1953年获评县甲等模范教师。1954年秋被组织选送到河南师范学院深造,后来又到中央民族学院干训部培训两年,历任融水县第三、第二中学校长及林洞中学校长。1983年调融水镇中学任教,1984年秋调到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任党支部书记。”

“我父亲大学毕业后,原先是在许昌师范学院任教的,他是怎么回到自治县来的?”何校长不解地问。

董老师一听,笑起来了:“当时,县级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尤其教育界缺乏苗族教师。您父亲进大学之前已经是全县教育界知名的校长,是组织为了培养他,才选送到河南师范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升造的,他一直是苗族县长杨文贵眼中的好校长、好老师。所以,他毕业后,杨县长通过组织的程序,由广西省教育厅发函到河南省教育厅,把他调回自治县的,是组织重点培养的苗族优秀干部。”

这时,由于感动,我对何校长说:“令尊是我的大恩人!他在安太中学时,一直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他后来调融水镇中学任教。我高中毕业后,第一次高考156分,没有上线,他知道后,亲自来到培地村,在沙达大田里,与我们一家人一起剪禾,一起烤田鲤。傍晚临走时,他对父母亲说:你们这个仔基础好,如果送到镇中去,一定能考上大学,我在镇中等他来报到。第二天早上天刚亮,父亲捆好被子,递给我20元,对我说:这是恩师何老师临走时留给你的路费,他要你到镇中去复读,家里的事有父母,你放心好了。如果不读书,你扛好被子,也要出门,到广东打工去,不要让我见了心烦。无奈,我在1981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早上,离开了培地,到镇中跟随何老师复读。第一年考了258分,没有被录取。正发愁的时候,何老师又来到培地,对父母亲说:你们的仔,分数不错,本来可以进中专的,但我改动了他的自愿。今年,要让他继续回到镇中学习,明年是高中体制改革年,考生不多,凭他的基础,一定考出好成绩,请相信我!就这样,我又回到镇中,在何老师指导下继续复读。1983年的中元节,何老师应邀来到洞安老表家吃酒,见到培地贾家寨老,高兴地说:今年融水县高考,培地出了一个文科状元,应该是跨过长江的大学生了。请您回去告诉他,作好上大学的准备。果然,到了816日,安太乡政府的宣传栏上,张贴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当晚,乡领导带着队伍,敲锣打鼓送来喜讯。”

待我讲完,董老师说:“你这辈子,要感谢两个恩人,一个是何乐老师,一个是梁彬主任,没有他们,就没有你的今天!”

董老师的话,说到我的心坎上。临近清明,我端起满满的一杯酒,慢慢地撒在地上,籍此纪念天堂上的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多难忘的往事,忽然又涌上心头。

何校长见状,十分感动:“我父亲生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懂得我是何乐的仔,大家都肃然起敬,不胜感激,无限怀念!”

我端起杯子,给董老师敬酒:“恩师,和您在一起,懂得很多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现在,请您告诉我们,谁是培地村第一个融中生?”

董老师以茶代酒,回敬了我,才慢慢地介绍:“当年,融中初十七甲班33名同学,分别是吴家善、肖寿琨、王宗璇、胡擎权、梁任资、路静珠、简冠群、董玉珩、梁光勋、董玉宏、石光球、戴玉兴、李平、戴民强、蒙先光、潘振东、董玉旺、冯丽群 、廖惜琼、石宝秋、粟秀明、吴绍才、潘荣廷、贾源记、唐新梅、余武德、杨英荣、贾秀科、梁显宁、梁任球、骆显明、乔敏、肖佩云。其中,吴家善、胡擎权、董玉珩、董玉宏、董玉旺、戴玉兴、戴民强是林洞村的,石光球、石宝秋是寨怀村的,贾秀科是培地的。这届学生是1957年毕业,班主任是融水最著名的陈显忠老师。陈老师是我的恩师,当时家庭经济拮据,父亲只会种田,没有收入来源,我处在停学的边缘。陈老师看在眼里,他通过努力,为我争取了甲等奖学金,才使我顺利地读完初中,并考入广西民族学院附中升造。”

…  

夜,很深。但包厢里的人们,仍然促膝谈心,直到服务员多次催促,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饭店,在徐徐的晚风里握手告别。

贾秀科——培地村第一个融中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