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我老爸的文章

(2010-12-14 15:28:00)
标签:

800天环游地球

孤独川陵mkx

旅游

分类: 独行杂文

解决交通拥堵的建议:主要拥堵路口修建或更换为理想弓桥


什么是理想弓桥?

简单地说,是用数学分析、筛选、优化产生的一种理想的全功能的立交桥,它就是简单、方便、畅通、通用的弓形立交桥

北京是中国的“心脏”,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大动脉,如果经常堵塞,总有一天会患上“心肌梗塞”,2001917因一场小雨引起的大拥堵就是前兆。对于“125”规划,我们看不出五年后能解决拥堵,就像十年治堵一样,越治越堵,顶多是有所缓解,真正实实在在、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在主要拥堵路口修建或更换为理想弓桥,彻底解决拥堵点。如果城市道路的丁字、十字路口都采用弓桥,从此路口没有了红灯,车与行人的矛盾不存在了,一路畅通,流量将提高几倍,拥堵自然迎刃而解了(特别是一些特殊路口,例如:北京中关村、建国门采用弓桥、西单采用下穿式弓桥),我们期待“弓桥”能使道路畅通、成为中国人解决世界拥堵难题的一个奇迹。

中国城市已进入汽车时代,现在是首都堵,省城堵,过几年中小城市也会堵,拥堵的原因很多,不单单是车辆多的问题,而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城市的布局与发展问题、道路问题、人员的素质问题等等。象医生看病一样,既要找到病的症结,而且要有好的治疗方案和药方。治堵就要学习国外经验的本质(不是表象),更要切合自己的国情。我不是医生,也不是交通专业人员,但是我一直关注这个问题。

有人会问,为什么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不像我们赌的那么厉害呢?不可否认的是,在市政规划、交通网络(线路、路口、停车场等)的规范和设计人员素质等方面,我们的差距确实是太大了。

file:///C:/Users/mk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在美国硅谷骑车半年,在东部也观察了一年,给我的印象是:主次干道纵横交错,交通标志、标线等设施齐全、清晰,道路的维护方法多(道路有裂纹就有人去刷一种胶一样的东西),速度快的惊人,到处是停车场,东部的大草坪与大停车场相互呼应,道路相当畅通。汽车开得快并不感到危险,要过马路,一按路边的按钮,一溜溜的汽车停下来,蛮有意思骑车过路口,另一方向右拐的汽车会停下来等你先过去,这种礼遇在国内很少见到;道路上清一色的大货车、私人小汽车,行人和非机动车很少,不堵车还归功于城市的块状布局(没有院墙和断头路)和道路结构简单(四苜宿叶立交桥和左拐变为直行+调头+右拐,如图      )、人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华人聚居的新加坡有“不堵车的花园城市”之称,这不能不说他们确实管理有方:超前性、权威性的科学规划,高质量的精心建设,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法治保障的贴心管理。企业、商业、金融区等与住宅区、学校、医院、交通枢纽、巴士网络站点的配套,减少了人们日常用车的需求,方便、准时、无缝链接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大提高了各行各业的效率,也满足了人们日常的需要,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既没有交通协管,连警察都很少。

对于道路问题,交通专家认为:每一次交通堵塞都是由某种障碍或者瓶颈路段引起的,其实用“瓶颈”来描述是不够贴切的,因为瓶颈还能流通,只是速度慢而已,如地铁施工占据半边道路,车辆基本能顺利通过,而真正引起交通堵塞的是“断路”,主要包括:① 完全断路的施工、② 交通或车辆事故、③ ××活动或出行戒严、④ 院墙围墙断路、⑤ 非互通立交桥断路、⑥ 红灯分时断路,前三种是临时的,后三种是长期的,是路口的红绿灯阻碍了道路的畅通,使各个方向的车辆大部分时间断行,而只有小部分时间可以通行,形形色色、功能不全、甚至带有红绿灯的立交桥同样阻碍了道路的畅通,路口才是拥堵的症结所在。解决的方法就是寻找一种全功能的立交桥,畅通、结构简单、司机行人都方便的立交桥模型,这是世界难题,国外没有,我们只能靠自己,这种模型靠搭积木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的,要靠数学家不懈的努力(优化求解)才能完成。

关于道路和立交桥,由于地形和需要的不同,会有很多变化,很多实验表明:过于复杂的行车路线会引发司机的焦虑、烦躁、紧张和不安,因此,其设计应符合人们的习惯,符合驾驶者的心理,注意一致性、相融性,避免给司机造成心理陷阱,简单实用才是目的。中关村北路的公交居中的设计就是不按常规出牌,造成了真实的陷阱。然而,漂亮、宏伟、形状各异的立交桥构成了“迷宫”般的道路,不同的立交桥左转、右转、直行和掉头的走法都不相同,不得不使人们过桥就犯晕,“迷途知返”更就更不容易了。

近乎理想的立交桥应满足下列条件:

1.         路口各个方向都允许机动车和行人相互通行(全互通)。

2.         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全分流,无交叉点,能有效避免各种违规)。

3.         各方向的行驶或行走轨迹一样,方向变化不大(无记忆烦恼)




 

4.         行人和非机动车走平地,不要下地道或过天桥,走向变化不大(无障碍)。

5.   一层高,占地面积不大,市容、视线影响小(结构简单

6.   构造物少(经济

7.         上跨式立交桥在地面之上,雨天不会积水,不需要排水设备(不积水)。

8.         各岔路口(丁字、十字、五岔、…)、上跨式和下穿式具有相似的结构(通用

9.         由于道路畅通,大大减少废气排放(环保

这些条件近乎理想而又相当苛刻,理想弓桥作为一种“ 桥型”在2008年就已经问世,十字路口的理想弓桥由四座一层高的单孔跨线主桥、四座嵌入主桥上下引坡中的跨线桥(涵洞过人和非机动车)、四条右拐匝道、四条地面调头匝道组成。我们将期待它的真实应用,很抱歉的是,由于还未申请专利,不便将模型图刊出。


作者:谢星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