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画手记雕塑家罗丹雨果素描哈兹里特灵魂悲剧精神郭怀若 |
分类: 读画手记 |
Victor Hugo de Face Auguste (René) Rodin
Victor Hugo, Three-quarter View Auguste (René) Rodin
读画手记
罗丹的两幅雨果肖像素描
罗丹的作品是古典主义在雕塑上的最后一线灵光。
雕塑家看事物最擅长的莫过于对整体全方位的把握,这是他们的长处。我注意到某些平庸的雕塑家往往因为花费过多的精力调整自己对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把握的视觉感受,但对事物的瞬间变化却徒然不解。罗丹在这方面的天赋足以使他和庸常拉开距离。
最近偶然看到他为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所作的两幅头像素描作品,非常有意思的是大师在作品的下方以近乎中国式的写意笔法勾勒了同一主题的变奏,堪称精彩的神来之笔。
英国随笔作家威廉·哈兹里特(William Hazlitt 1778-1830)曾说肖像画的难度在于“直指隐藏的灵魂(dive into the hidden soul)”。作为社会名人,往往也有潜藏自己真实灵魂的一面,他们也同样需要伪装。能否将这些潜藏于深层的捉摸不定、扑朔迷离的玄秘揭示出来,是验证一个画家是否具备深刻洞察能力的有效途径。雨果的双眼深邃而坚定,散乱的髭须显示着狂傲不羁的内心世界,饱满的额头象征着他的智慧。面对雨果,罗丹要做的不仅仅是描摹他的外部体貌特征,重要的是,19世纪法国两个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巨匠面对面的审视,那会是一种表现与被表现的较量,心灵与心灵的对决。
读十九世纪法国艺术家们的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美术,给人最大的体会就是其中蕴藏着悲天悯人的悲剧意识,从《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卡门》到《加莱义民》。悲剧精神是永恒的,相对它,小丑带来的逗乐只是人在体验生命苦痛时候的调味剂而已。人为活着而吃饭,主要是粮食,而不是成袋的味精。但毕竟罗丹的一生是在始终不渝的追求浪漫与苦痛的复杂交织中度过的,因此,罗丹雕塑让我们体会到的不仅有《加莱义民》的悲壮;也有《吻》的甜蜜;更有《思想者》的深沉和《巴尔扎克》的沉醉与苍茫。可以说,相比雨果来说,罗丹是一个内心世界更丰富的艺术家,这正如他的雕塑一样,仅仅从某一个角度去看,永远只能得到片面的感知。
雨果的肖像一张是正面的,一张是四分之三侧面,我觉得侧面的那张抓住了作为悲剧作家的雨果最生动的性格特征。罗丹刻意选取了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仰视,另一个俯视,仰视的表情表现了雨果性格中倔强的一面,紧盯的眼神对面前的悲惨世界发出抗议和质询;俯视的表情则近乎一种嘲笑和讥讽。这两个表情颇具戏剧性。是的,面对人世间不断开演又不断谢幕的悲喜剧,振臂抗争的斗士,也必有难以抵挡的困倦和疑团,这时,冷笑中泛出的一丝狡黠是怜悯的最好体现。
这一切来自灵魂深处的微妙折射,都没有逃过罗丹那双善于捕捉的眼睛。
眼睛看见了,心灵也感悟到了,手中的笔就只是任人驱使的奴仆。
兔起鶻落之际,画迹已成。何苦要有庸常作家所谓呕心沥血般的难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