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伯被很多人视为当代超个人领域思想最为深邃的理论家、这一新兴力量的重要代表。他以几近每年一部作品的高效率进行创作,阐发自己的思想,其著作内容广泛涉及心理学、哲学、人类学、文化、历史、宗教等多个领域,并力图以超越性理念对这多方面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目前与超个人相关的著作大都会提到维尔伯及其理论,足见其影响之广。而使之声名鹤起、为其赢得原创思想家声誉的,则要归功于他在成名作《意识谱》(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1977)中,通过整合东方思想与西方心理学阐发的广阔意识模型,即意识谱理论。由于对人的意识的这一开创性研究,他被有些人称为“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也正经由这一理论,使得他在超越道路、思想人格等问题上对超个人心疗超生了重大影响。
维尔伯在《意识谱》一书中指出,天地万物间的统一原是一切存在的根本特性,身与心、内与外、人与自然本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便希望为“我是谁”这一问题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从而在“我”与“非我”之间人为地划定了种种界限,以形成明确的自我认同感。生活在这种种界限内,人的各种经验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并导致了与自然、与他人、与真实自我的无止境冲突。正是基于对于界限的不同划分,维尔伯将人们划归到了不同的意识层次上。关于这些不同水平的意识及相关的人格疆界,他用下图加以表示:

图:维尔伯意识谱图示
在维尔伯看来,第一层是无界限境界。个人在此境界将感受到与宇宙的一体性,在意识的最深刻处是与那无限、永恒的终极本体或“大我”同一的。他将这种意识称为一体意识或宇宙意识,认为它是心灵水平的(the level of mind),代表着人的最高同一性。第二层次的自我意识则由宇宙整体缩小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即自己的生命体。个人在此层次上与自己的有机生命融合为一,而与宇宙万物间虽未明确划界,但亦无法等同于第一层那种绝对融合的一体意识。维尔伯将此层次称为超个人带(the transpersonal bands)。第三层次以皮肤划界,将有机生命整体与外部环境区分开来,皮肤内外“我”与“非我”区分明确。他将此层次的意识水平看作存在的水平(the existential level),个人仍能将自己视为身心统一体。因为身体既能带来快感,但也可能产生痛苦、疾病等灾难,所以我们对身体常会产生一种拒斥感。在维尔伯指称的意识自我水平(the ego level)上,身心分离,身体好像不是“我”,只是“我的”。第五层次是在身心划界基础上,继续在心理自我内部划界。个人常否定某些心理内容或层面,或将其投射出去,而成为人格疆界之外的阴影(shadow)部分;剩下的认同形象就是“角色”(persona),相应的意识水平被称为角色的水平(the persona level)。这些不同的意识水平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意识谱系。按照个人人格自我的开放程度,我们就可以衡量其意识所处的水平状态。维尔伯认为,理想的意识水平应是那种无界限的宇宙一体意识,这也应是心理治疗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相应地,维尔伯指出不同的治疗学派在意识谱上都能找到对应的层次。在他看来,精神分析、交往分析等心疗模型都是尽力去打破角色与阴影间的界限;而人本心疗取向则主要是为了愈合身心间的裂痕以恢复生命潜能;荣格分析心理学、阿萨鳩里精神综合模型以及瑜伽等方法有助于将有机生命体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并达到超个人意识水平;而世界各大精神传统,如禅宗、道家、苏非教派等含有的修行方法,则能有效助人获得那种宇宙意识。从而,心疗就是针对不同意识水平的当事人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帮助他们最终走向与宇宙精神认同的无界限之境,实现意识依次从前个人-个人-超个人的发展。
维尔伯在汲取东方精神传统营养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意识发展的结构层次转换模型,并在理论上极富想象力的构想出一种整合性的心疗观,以往所有的治疗学派都在其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超个人心疗师看待超越之路的视角。但是也有人认为,维尔伯毕竟只是一个理论家,缺乏像格罗夫等意识研究者那种关于治疗实践的亲身经历,这使得其建构的意识层次发展模型过于合乎逻辑而完美,从而有些不切实际;同时,他对不同治疗取向所作的归类是否合理,是否每位当事人都必然遵循这种逻辑发展顺序才能达到超越,这些都是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摘自《超个人心理治疗》 任亚辉 杨广学 p.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