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复习课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58--68页。
[教学目标]:
1、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掌握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3、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加减的简便运算。
4、计算结果一定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5、会运用分数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简算,利用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合信息,确立目标: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以下几点,请同学读一读。
1、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掌握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3、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加减的简便运算。
4、计算结果一定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5、会运用分数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出示目标,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全局观。
二、指点技巧,回顾梳理:
请同学们带着学习目标自己复习课本58—68页,并填写下列各题:
1、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
2、什么是通分?什么是公分母?公分母怎么确定?
3、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
4、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5、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6、加法交换律:a+b=b+(
做完以后学生集体交流:
1:通分的意义及通分的目的。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3:异分母分数的计算需要同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做铺垫;
4:分数的混合计算需要用到异分母分数计算和同分母分数计算的相关知识;
5:分数混合运算的简算需要注意什么。
6: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说的太对了,通过整理,我们不仅梳理了分数的相关知识,更深入思考了分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了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混合运算顺序、运算律等方面的共同点,同时复习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接下来就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下问题吧!
【设计意图】利用填空梳理知识的形式,在课上自主整理,组内交流沟通。在梳理知识、归类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整理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三、质疑问难,典例引路:
练习一:把下面的各组分数通分。
【复习知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叫通分。通分时,相同的分母叫作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一般情况下,取原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练习二:
【复习知识】异分母分数相加时,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1、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打“√”,错的打“×”,并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
(
2、计算下面各题。
练习三:计算下列各题
【复习知识】:
1.异分母分数连加,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可以一次通分,也可逐次通分,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练习四:先自己算,你发现了什么?
【复习知识】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简算,使学生充分巩固单元知识。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利用思维导图互相交流、相互启发梳理归纳,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思维导图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反思,从而提高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将知识形成知识网路。
五、反馈矫正,达标检测:
1、计算下面各题。(每题2分)
谁折的快?你是怎么算的?
3、环保部门对当地“白色垃圾”的主要来源调查情况如下(3分)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意在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计算;能正确进行分数之间的混合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相应的练习,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练习的活动中,教育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善于与同伴交流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
不足之处:
1、今后还要继续把课堂交给学生,尽最大可能的让学生多说,多交流,呈现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做法。
2、当有一部分同学做完,其他同学还没有做完的时候,不让他们等待,可以让他们先交流,暴露出问题,然后互改,或者说一说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能照顾到学困生又能优秀生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