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正纠纷解决机制来缓解医患关系

(2009-12-05 11:12:47)
标签:

法律

医患纠纷

南京市儿童医院

医患矛盾

杂谈

分类: 《中国卫生人才》专栏

修正纠纷解决机制来缓解医患关系

任孟山

 

最近关于医疗卫生领域的新闻迭出,特别惹人瞩目的至少有三个:其一,三年前北大医学教授死在北大医院,因法律诉讼而再次引发的社会讨论;其二,南京市儿童医院医生,被患者家属指玩“偷菜”游戏贻误孩子治疗时机,终至悲剧,后经查明是在玩QQ围棋游戏;其三,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准分子手术室,患者术后怀疑集体感染弥漫性层间角膜炎,而特别让人惊诧的是其中可能存在人畜同机手术,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没有定论,但民间争议声不断。

 

上述例证都是医患关系中的典型案例,而且都发生在名声赫赫的医院,正因如此才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实事求是地讲,有些问题还没有定论,无论是医学学生是否为“非法行医”这样的原则性问题,还是人畜同机手术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的具体性问题,现在都还没有最后的结论。对此,相关部门应该都会给出答案,我们在此暂且不必妄评。不过,从这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即医患关系的解决机制应该有所改革。因为,如果说医疗资源配置资源不合理引发的医患矛盾无法根本解决,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从医患纠纷发生后的具体解决机制入手,尽可能地减少对当事人的伤害和社会影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上述案例中都出现了解决矛盾时的机制问题。在北大医院的医疗纠纷中,医院有机会大幅度修改病历,而主管部门的发言人在民愤很大的氛围中,还呼吁公众理解临床实习工作有些不合时宜。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医疗纠纷中,开始时是江苏省卫生厅和南京市卫生局联合召开新闻通气会,认定医院对于患儿徐宝宝的救治措施完全合理,而这个结果主要是医院自身调查的结果,后来证明是假的,医生和医院确实存在失职行为。而中山眼科中心的问题是由广州市疾控中心认定的。

 

从这些案例中的认定结果引发的社会反应来看,凡是卫生主管部门的表态和认定结果倾向于患者的,社会舆论就认为卫生主管部门是为人民服务、认定结果公正合理;反之,社会舆论就认为卫生主管部门与医院沆瀣一气,是内部人政治中的包庇、认定结果不公正不合理。

 

显然,这样的反应不完全符合逻辑,但是这样的反应却完全符合情理。因为按照有序社会的一般逻辑来讲,所有的社会矛盾发生之后都应该回到体制内进行解决,以体制性力量来平衡各方当事人的诉求。卫生主管部门介入医患纠纷是体制性的制度安排,是其职责的一部分。但现在的问题是,公众并不信任或不完全信任卫生主管部门的体制性力量,因为总是有案例告诉人们应该这样。比如,南京市儿童医院的调查结果,前后差别巨大,怎么可能让公众产生信任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后果:即使以后的医患纠纷中,卫生主管部门的认定可能是公正公平的,但只要结果不是倾向于患者一方的,就有可能引发社会舆论的批评。这个问题的麻烦还在于,由于解决机制问题导致的社会舆论声浪,客观上放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医患矛盾的恶性循环。

 

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下,如果说医患矛盾不能也不可能根绝,如果说官方声音和社会舆论都是理性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修正解决机制来更有效地解决具体事项,从而缩减放大医患矛盾的可能性。一方面,医患纠纷中的权力部门如何能够获得公众信任,是极其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在于医患纠纷过程,权力部门的尽职尽责,以及真实有效的调查结果,不是像“徐宝宝事件”中那样前后矛盾,打击公众信任感。另一方面,借助体制外力量或约请利益超脱的第三方机构的解决方式要制度化。比如南京市儿童医院的轻率结论引起社会不满,南京市后又成立了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医患纠纷调解部门专家、新闻单位记者、综合性医院专家、计算机专家以及网民代表共14人组成独立的第三方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得出与原来大相径庭的结论。

 

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两个方面都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但也都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卫生主管部门要下决心解决这两个问题。特别是借助体制外力量或约请利益超脱的第三方机构介入医患纠纷,是相对简单的,而且从回应社会关注来讲,也是有效的,有成功的案例。从宏观层面来看,医患矛盾的解决是个长期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然如此,就不妨修正具体医患纠纷的解决机制,公平公正地处理每个纠纷事件,来逐渐缓解医患关系,从而为最终化解隐患矛盾做出贡献。借用胡适先生的一句话来讲,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可能对缓解医患关系紧张更有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