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华夏时报》社论版 |
是谁纵容了隐患万千的知名品牌
任孟山
昂贵的知名品牌服装未必优质。昨天,上海市工商局发布了对27家企业经销的40种知名品牌服装中59个样品的抽查结果,合格率仅为57.6%,包括CHANEL、BURBERRY、Dior等10余个知名品牌的服装都被检出不合格。这些知名品牌的商品,其销售价格一般在千元以上,最高的达6万元。(《上海青年报》1月19日)
又是名牌隐患的新闻!经过日常性的“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以及各种媒体在每年的3月15日集中曝光产品黑幕的千锤百炼,虽然我们对名牌质量不合格和名牌存在的隐患早已不再陌生,但每次带来的产品真实信息还是让人震惊。这些名牌本该是优良品质的代名词,现在却成了让人不得不面对的梦魇,它以异乎寻常的力度冲击着公众的信任底线,并强烈地腐蚀着权力部门正在努力建设的权威感与公信力。
如果说名牌的假冒伪劣产品存在着相当的隐患问题,监管部门似乎可以用自己有限的执法资源来搪塞。但现在的问题是,从食品到药品、从地板到服装、从家具到油漆、从汽车机油到电脑配件,在如此宽广的消费领域中,竟然找不出一个领域的名牌厂家自身生产的产品不存在劣质问题,这实在是让人倍感意外,难道纳税人亿万税金供养的监管部门连一个领域都管不住?这种情况的出现意味着监管部门即使不是“弃之可惜”也是“食之无味”,因为它悖离了设置这种公共机构的社会初衷。
毫无疑问,名牌产品之所以一再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其重要原因就是监管部门的失职。须知道,风险扩散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加速度意味着,监管部门的责任较之以前更为艰巨。但现实情况却是,不仅假冒伪劣存在问题,名牌产品也不例外,这无疑表明了监管漏洞的巨大和问题存在的严重性。面对这种现状,重拳整治名牌生产厂家的同时更需要重拳整治监管机构,可以想见,如果在生产环节的监管到位、进口关卡的监管到位,是不可能发生如此众多的名牌隐患的。
用有关部门习惯使用的“坚决一查到底”的套话来讲,对于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隐患确实需要“一查到底”了。每个能够摆上柜台进行销售的名牌产品,期间都需要经历一个从生产和流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监管纰漏,需要调查清楚并明确责任,尤其是要查明其中是否存在权力寻租现象。否则,抽检之后只是对销售商进行罚款或整顿就草草结案的做法,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敷衍了事,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况且,这种抽检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运动式行为,风声过后这些问题名牌还会继续摆上柜台销售。因此,只要不能查清监管部门的失职之处,就不可能根绝名牌产品的隐患,老百姓就不可能不继续身受其害。所谓正本清源,包含的道理不过如此:不从根源上把住关,就无法让顺势而出的流水清澈见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