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华夏时报》社论版 |
解决择校问题不能只是“下决心”
任孟山
日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采访时表示,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主要是在“择校”,择校风愈演愈烈,择校费动辄几千、几万,成了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因此要下决心逐步解决“择校”问题,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27/102110550609.shtml
择校以及由此引发的择校费问题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顽症。虽然来自家长与社会的呼吁已久,教育主管部门也屡次出台过相关措施进行调整,但始终没有完全解决择校和择校费问题。目前,择校成为家长社会资源动员能力的一次展示和较量,而择校费也成为了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并引发了社会悲剧的发生。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是当下的教育事业中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但在私立学校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投资基本都是来自财政支持。也就是说,所有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基本都是来自国人的税收。这意味着在同等条件的选拔机制下,每个人都有机会考取相对较好的学校进行深造。可是,某些以公共资金建立起的名牌学校却以其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学生收取数额不菲的择校费,造成很多有潜力的学生无法负担费用而被迫另选他处。显然,这背离了机会均等与公平竞争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设计。
不仅如此,大量收取的择校费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产生了“马太效应”:越是优质的学校收取的费用越高,用来改善教育条件的资本也就越充足,慕名而来的学生也就更多,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正好相反。这使得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而且,择校与择校费的存在催生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使一些掌握权力的管理人员以此与家长讨价还价,甚至索贿。这在教育部门的监管中已经频频被查出。
中央屡次要求,当前要认真而切实地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毫无疑问,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以此由此带来的择校费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彻底解决择校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影响教育秩序稳定的障碍,也能减轻部分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关键是,解决问题应该具有明确的时间表,不能只“下决心”,要有切实有力的措施出台,要让学生和家长能够看到希望。否则,久拖不治不仅会丧失教育部门的公信力,也会使很多家庭承担本不该具有的沉重负担,并可能造成更多的社会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