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华夏时报》社论版 |
让人震惊的“北京囤地相当于两年用地”
任孟山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60619/10052661894.shtml
这是一个让人有些震惊的数字。在国家紧锣密鼓的房产调控政策之下,竟然有如此巨额数字的土地囤积量,简直有些难以相信。而且,在此之前,关于北京土地囤积的数量没有被公开过。一段时间以来,有分析认为,土地供应数量减少,造成土地价格上扬,抬高了住房售价,并有人呼吁政府加大土地供应。现在看来,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土地囤积数量作为关键的分析变量没有被考虑进去。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公布囤地数据固然重要,但如何让囤地有效转化为住房供应更为重要。这不是说需要政府出资进行建房,而是说职能部门应该尽快落实相关的调控政策。根据今年5月29号九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对超出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依法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开工、竣工;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对虽按期动工但开发建设面积不足1/3或已投资额不足1/4,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按闲置土地处置。”这项被称为“国十五条”的房产新政,表明国家稳定房价的决心,但是它的效用需要落地之后才能发挥真正的调控作用。此前两个“国八条”调控政策出台之后房价不降反升的状况,就是教训。只有不停留在纸面上的政策,才能具有真正的震慑力,才能让市场出现相应的反馈。
用公布出来的北京数字进行全国性推论,或许存在不合适之处,但可以通过北京数字反观目前土地囤积的严重程度。巨量土地迟迟没有形成有效的供应产品,当然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循环与房价稳定。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是当务之急。而且,需要以这次数据公布为出发点,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土地供应及开发利用情况。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当下,公开相关数据可以加大市场信息的透明程度,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公众有一个更理性的市场预判,并有利于社会稳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