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indblog]《通向关塔那摩之路》

(2007-02-14 17:34:47)
分类: 电影

《通向关塔那摩之路》

 

迈克尔·温特波顿再次回到中亚的荒土飞纵的世界,这次不是说非法移民的故事,而是将电影的话题建立在更为“话题性”的题材上。《通向关塔那摩之路》的片名已经说明了这部电影注定是重磅炸弹级别的作品。这部作品直接讨论美国政府和军队在塔那摩设立的监狱以及其中的囚徒。这里面关押的都是在阿富汗的对塔利班战争中被俘的所谓“基地组织”成员,或者称作“恐怖分子”,或者直接用美国布什总统所称的“坏蛋”。如此的议题,硬到不带有任何的弹性,而且导演在此还拒绝用任何的中庸之道试图制造一点调停性的弹性空间。因为这部作品直接采取了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将虚构性仅仅呈现为再现状态,当然你可以指责任何“再现”的主观性,但是这种指责也因此会迅速变成“立场”之争,只要是“立场”之争,那么这部电影就成功了,因为它就是“立场”本身。

在这部电影中,“立场”不是说因为温特波顿借由英国国籍的巴基斯坦裔的囚徒作为观察的切入点,虽然作为英国导演这种选择带有“自己”的视角的特征,但是在本片中英国政府甚至某些社会现实依然是导演毫不留情的批判对象。这钟批判不仅体现在片头是由布什和布莱尔的新闻发布会的新闻资料影像构成,这个“共同出席”构成了作者明显地对“同谋”的批判,而且作者在一些点滴中呈现出这几位英国国籍的囚徒此前在英国社会的生存状况,这里的信息也提供了引发思考的起点。

这部作品在英文中使用的是的“docudrama”这个概念,这部电影导演使用了演员搬演与新闻报道的片断和当事人的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这种“纪录剧情片”在使用演员扮演的同时,极度还原出纪录片的质感。本片这种纪录片的性质的使用并不意味着纪录片语言体系的完整性的搬用,比如,高度客观视点的长拍、对人物行为的原生态的长时段的跟拍、甚至纪录片中难以避免的某些技术毛边的存在,而是本片的人物命运的发展和情节的展开(如果我们还坚持使用这个在此已经不恰当的术语)已经完全不依赖“剧情”电影的逻辑,不依赖于人物关系的铺陈,不依赖于戏剧动力的按部就班的启动与发展,而是一切都是直接地呈现和给定。在这种策略下,影片结尾之处漫长的演员表才反衬出导演还原现实的非凡能力。当然,娴熟和精制的摄影和剪辑又反衬出“纪录”在此仅仅是一种包装技巧的实质,这种技巧让观众完全可以忽略大量的场景并不是在阿富汗当地还原出来的。

《通向关塔那摩之路》是一部批判的真诚的作品。这种态度的严厉和采用的还原历史情境的高超技术,创造出电影中那些战争的零乱和动荡气质,创造出在现实中不可能被拍摄的影像。这部影片被直接用作“抗议”工具在反战场合使用以及被某些立场者严厉指责和抗议的双重现实成就了一种影像介入现实的能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