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都市褶子 |
相对廉价的咖啡豆,到了一间豪华的五星级酒店,你如果这时要喝一杯espresso,那么它的费用已经大大提升。这是体验经济推动者最平凡使用的一个例子。也就是,在什么环境喝一杯咖啡,其中最重要的变迁是环境的变化,虽然这个咖啡的使用价值并没有什么沧桑变化,但是它的交换价值已经升级改造了。其实,按照齐泽克的说法,这也不是体验经济的法宝,这只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的古典法则的演出变得尽善尽美了。
作为一直求索中国低成本航空可能性的春秋航空公司,在2006年搞了一件碰触“红线”的事情,就是他们在济南至上海的航班上推出了“一元机票”,据报道这部分机票迅速在网络上被抢购一空;也同样迅速地该公司被济南市物价局告知,将对他们给予15万元的行政处罚。时至今日,据说春秋公司撤销了要求复议的请求,但是坚持公司还是要走低价的路线。关于“一元机票”,春秋航空提供给公众的理由是要让人能用低价享受到航空服务,还说在淡季飞机空座很多,多收一元钱就少一分钱亏损。其实,这完全就是试图用朴素的小商小贩的逻辑来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托辞。
关于“一元机票”事件,在媒体上反复被议论,整个资源成本肯定远远超过了15万,所以有评论就说春秋航空为此获得了非常实惠的广告宣传效果。当然,也有人将此问题推及航空管理体制改革的层面,也显得推动历史发展的事件往往是一些有些“无厘头”的小事情。但是,我个人的古怪兴趣却是发现在整个事件中有一群人几乎消失了,这群人就是那些真正买到了“一元机票”的人。
这些人在如此多的观察者那里消失了!他们有多少人?怎么成为幸运儿的?他们感到幸运吗?他们是不是在议论纷纷中安静地走进机舱,像一个沉默的,但是心脏欢蹦乱跳的彩票中奖者一样藏在自己的座位里?至今,我没有看到任何一点这方面的资讯。对于,机票的使用价值的真正购买者,在这个经济事件中完全被遗忘了。其实,没有人真正可以或者愿意拿出这个使用价值的真正成本,也没有人关心“一元机票”这几张机票在整个航空产品成本中的比例。大家关心的都是体现在就“交换价值”层面的巨大反差,“一元钱就能坐飞机。”
这种遗忘也许才点透现代经济运作中巨大的内在矛盾,资本的谋利需求驱使着交换价值完全脱离了使用价值的束缚,在那里独自起舞。参与这场讨论的人,“一元机票”引发了各种的快感体验,而那些真正的买票者的心情却完全不具有分享的价值。这种形形色色的参与,构成了“航空业”从交通业彻底变成“体验经济”的转型,那些不需要这几张机票的大多数,用各种逻辑强化了“坐飞机”的各种附加值,这些附加值围绕着机票究竟该卖多少钱的交换价值组织起来了。
于是,现代经济参与者就是这样共同完成体验经济对经济形态的改造,平地的有了点坐飞机的飘飘然。
200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