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都市褶子 |
春节,我在故乡和北京两地渡过着,两边都是没有归属和参与的感觉。初四在北京,发现了有一个东西特别有参与感,就是汽车警报器。今年是北京“禁改限”的第一年,每天晚上爆竹雷鸣,烟花怒放,搞得跟战争一样,但是跟着出现的声音更刺激,那就是汽车警报器给震得神经错乱,彻夜撕心裂肺的叫嚷声。春节是我的,也是警报器的,归根结蒂是警报器的,这是我的结论。
“参与感”这个词让我想到了一个事情。春节因为给声音搞得不能睡觉,所以看了CETV-3的“看今天”的“午夜节目”。我本来对元元以前在北京台的“第七日”就感过兴趣,因为发现那个节目有一种视角转换所提供的虚假的“参与感”。譬如,打假的事情,不是从工商管理部门说起,而是从某个消费者的观察和亲历来说。但是,“第七日”无论如何还有一个媒体人的感觉,比如,这个媒体人说坐在马路边的民工怎么观察来来往往的MM们,而不是一个MM的亲身说法。
看到了“看今天”,吓了一跳。这个节目真新鲜。基本上有个错觉,就是内容都来自观众,连记者自己也就是一个没事找事的观众。这些所谓的观察员,拿着miniDV说着身边的事,事情小到不能再小。而且,这个节目在自己的制作基地,搞了一个自拍机器,让人站在小隔间里面,说几句话,唱几句歌;这个节目在制作基地里面还提供DIY的把自己素材输入制作单位的硬盘里的计算机;这个节目累计人气的策略,也是把人弄到基地门口,献血呀,放烟花呀,交换礼品呀!说白了,这个节目就是象一个博客网站一样,看起来是观众自己写博客,制作单位就是一个网管,制作单位还经常搞些网友聚会一样的活动。
电视在传播上还是单向的,这么一来搞得电视有很强的互动感。当然,电视媒体还没有那么强的自由空间,否则保不齐就能在DIY里也搞各种“XX姐姐”或者“XX妹妹”出来。但是,把电视做得如此样式,在这个北京地方性的节目中确实让很多市民有了这个城市的主人的感觉,参与感的确立就是自我的落实。虽然,这些事情真是零碎到如同春节的清晨走出楼门看到了满地的鞭炮的纸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