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80后的婚礼“微改革”

最近,网上关于结婚“彩礼贵”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禁想起自己结婚时候的“微改革”。我和老婆都是农村人,去年结婚时,围绕尊重、恩爱、节约、人性“八字方针”,我们商定直接间接搞改革,主要是在仪式上,力求简化;在消费上,力戒奢华;人情上,力保人性。
大千世界,缘来无由。我们就是在无意间碰到一起,没有相亲介绍人,没有媒人,我就在充分和女方沟通的前提下,两人分别说服各自父母,建议在结婚整个过程中我们两自行友好协商,比较地顾忌到双方习俗和礼节就行,省去了媒婆聒聒噪噪、热热闹闹、来来往往的各种信息传达、幽情曲通、红包打发。
这一年,我刚在小县城购房首付,父母日渐佝偻关心得紧,去对方家拜访了几次不提主题也觉得太流氓不担当,同时也想给自己的“而立”作个注脚,减少不必要的各路人马的关心,就决定把那事给办了。但真要担当起来,除了挺胸靠前的身板,还需要胸毛和西装之间的铜板支撑啊。担当余音犹在,江湖上闻风丧胆的彩礼和女侠们眼光闪闪的“五金”就追过来了,怎么接招?彩礼开始说8万我说诺诺不过,对方说5万我说好好可是,最后我拿2万说还有还有,其实最后的最后女方彩礼钱2+ 的基础上返回作嫁妆礼金。拙荆也不喜欢带项链啊手镯什么的,那时一起承担刚首付也实在没钱,我戏说项链没有戒指没有那我草串给你啊,拙荆说好啊其实我真不喜欢戴这些买着我也不带,然后她回家放肆地先和家人汇报了,结果,她奶奶在床底下的箱子里掏出一个黑包裹,打开后又是一个黑包裹,再打开还是一个还包裹,再打开就是一个颜色鲜艳的项链和镯子,说:这是我结婚用的,一直没用啊,正好给你啊。然后成了宋家的传家宝了。说到这里,我想说的是我自己本身并不是“葛朗台”,钱财怎么散去,基本上是随喜赋形,随情作真,随心付钱。结婚一年来,对方怎么花钱,自己做主就是。
当时新房刚交了钥匙,还没来得及装修,在县城酒店举行婚礼吧,农村人又讲究上门宴、下门宴的旧习,亲戚不便参加,酒店又正值年尾难以预定不说还比较昂贵,加之我们都比较内向也没想着在酒店举办什么西式婚礼,最后果断选择在老家办婚礼。
办婚礼涉及到婚房,老家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农村建的两层楼,我和父母哥哥侄子侄女一大家人一起居住。我就用水泥把家门口铺刷了一下,以便摆放东西、行走方便,平时家里也方便晾晒农作物。家里一楼腾出一间偏房,粉刷一过翻新,添置一套柜子,婚房就出来了。我是想着借此腾置并简易装修一下,以后就留给父母住,难为父母以前一直住着狭小拥挤的房间。婚礼在农村举行,既节俭又满足父母快乐之心。事后一盘算,农村办婚宴即使上门宴下门宴两餐也比城市酒店一顿便宜好多。那几天本族的大婶大妈伯伯叔叔们都来帮忙,乡间邻居间那种互帮互助的美好在这习俗中得以完美体现。
家用电器一个也没买,借口是我们平时上班忙在家住得少也不急用。其实,这些都是我决定当年买房当年结婚私下埋伏的“小聪明”——一年内买房又结婚,老家简易装修亲朋理解;新房总是要装修,现在买了家电到时搬也不是个事。
结婚少不了锣鼓助阵。现在农村结婚习惯请个乐队,在家门口摆上擂台,肉麻又吵闹的音乐到处入侵骚扰,吃饭时候那些乐师还端着空碗穿梭于每一个酒桌,要求亲朋好友给钱点歌以此额外赚钱,亲朋都比较厌烦。我想着尊敬对方那的习俗打算最多到女方家以及出发时候敲打一下,请个最便宜的乐队就行了;当得知女方那里对这不是很讲究,我就果断乘机改革,决定不要乐队了。谁知在我没授意下一亲戚做主硬是电话请来了乐队还设下了擂台,我很是生气,家人劝我息怒,我想着既然亲戚请客捧场人也到了,喜事中争吵也不好,就没执意坚持赶走。结果乐队来了,我是基本上没让他们表演,酬客完,人家笑嘻嘻找到我要红包要工钱,我硬是额外付了两三千,想想真划不来啊。
还一个划不来的是鞭炮。其实上,农村办大事完全不放鞭炮也不行,长辈言之凿凿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加上有些亲朋送礼的时候本来就带鞭炮庆祝,只好折中,克制鞭炮。我当时决定,在到女方家和离开女方家时鸣放,快回自家门口时鸣放,其他路上皆不鸣放。结果一路上我再三交待专门负责燃放鞭炮的长辈他也遵照了我的原则,但是娶亲快到家时,另一亲戚非要多拿鞭炮到湾口就放,我在婚车上看着钱在爆炸中十块十块地少,很是不悦。至于婚车,因为是隔壁县不得不用车,我全是请朋友帮忙的,仅出了个油钱,说来很是惭愧,也感谢朋友们。
结婚当天,需要拜茶。所谓拜茶就是神龛前的桌子上摆一个圆盘,湾里一个长辈逐一唤来男方所有的亲戚,新郎新娘逐一认人喊人,并对着前面的神龛磕头,亲戚就撒数额不等的钞票到圆盘里,这些钱都不计算到亲戚的礼钱中去,算是新郎新娘额外多收的红包。我想着我家的亲戚很少,且几乎都没怎么有钱,热闹一场,彼此难堪,何苦呢?于是果断改革不搞。
最后最大的改革就是闹洞房和喝团圆酒,我坚持全省了。当时女方习俗是家人陪嫁过来,吃饭后就回,我们恋爱到结婚,准泰山泰水一次就没来我家,于是对方就决议父母亲自随驾来,没有陪嫁姑娘们。下午到晚上陆陆续续有人来看新娘,我无非让新娘倒杯水、喊一声就行了,其他的少来,然后就省了闹洞房这一精彩且无聊环节了。我们这里习俗是结婚当晚还要喝团圆酒,就是邀请湾里已婚的嫂子们陪新郎新娘吃饭,菜一道一道缓慢地上,上一道菜,嫂子们就要围绕这道菜编一个黄段子,要求新娘跟着说,不说不过关,关键是周围还围着一大群人看着新人说并起哄笑。这是旧社会那些少男少女对性爱不懂,喝团圆酒是男方家族对男女双方集中进行性教育的产物,你想,对新时代的我们,这还需要教么?革!
回想这个过程,没有自我的革新意识,没有双方互相沟通达成共识,没有双方父母和亲朋好友的理解支持,“微改革”也是“危改革”啊。但是,大家也应该逐渐意识到,农村的一些婚礼习俗只有逐步从自我做起向人性化“微改革”,自由人性的花儿才更加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