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草根教师能抗衡魏书生们
(2010-10-20 21:18:09)
标签:
教育家成长丛书魏书生李镇西一线教师宋客教育 |
期待草根教师能抗衡魏书生们
文\宋客
最近免费收到一套“教育家成长丛书”,共20本,价值近500元,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算是一次意外的奖励,为了答谢,于是赶紧发挥自己的速读和跳读特长,来写点什么。胡乱写点什么敷衍后,就把这套书挑选两三本作个纪念,其余的全部赠送给我的同事们了。
最近一段时间很收到几位朋友们赠送的书,都准备好好写点读后感的,但是一方面无事忙,另一方面有点求全写好的心态,就逐渐搁下来了,真是抱歉,打算下阶段偶尔随意也好随意发挥,弄点读后感,不然就对不起那些赠书的朋友们。
想起以前某人问的一个类似的问题:教师有多少人买过五本以上的教育教学专著看了呢?我扪心自问,吟鞭不长,但自己是有这个数字的。可是,我们除了对这些有名的什么魏书生、李镇西、于漪之类的教育名家“听说过”之外,再也许会知道些什么五四时期的叶圣陶啊邹韬奋啊,其实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整体上都还是比较隔阂的。我有好多朋友是初中或者高中教师,他们不乏学校精英,但是平时利用教育专著充电的机会和意识还是比较弱。专家是专家,一线教师还是一线教师,两不相干。这样互不相干着,非礼勿视着,而非僵持着,所以教育是和谐的。
从这套丛书中,第一,我们看出前一辈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教育探索的一个大致路线。中国教育很多是一线教师们在教学上摸滚爬打出来的,从丁友宽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丁友宽与读写导读、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赵谦详与绿色语文、魏书生与民主教育、高万祥与人文教育、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刘可钦与主体教育、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韩军与新语文教育……直到目前仍然在关注课改的李炳亭们,出现这多的教育教学探索人、课程课改理论,这些线路,这些框架,是我以前在大学学习教育学理论学不到的,也不可能知道的。关注教育的人,如果能对这条粗线比较清楚,至少可以让我们少走一点弯路,也可以更加借鉴他们的成果,从而继续前行。
第二,我们看出他们对中国教育探索所付出的代价和努力。他们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开拓精神、认真态度都不是我们现在年轻教师所能想象的,如今的教师啊,不从实践中走出来,不去切实关切教育教育、教学管理问题,一味地去去打麻将经商干点别的,教学成果总不会是什么大的进步,充其量只能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稳定下来,熬混到一定时段,就是德高望重,就是当地名师,就可以退隐江湖了。试看2010年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第2版还报道了81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仍然不懈努力继续关注课改的消息。那么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和老师在麻将手酸、醉眼朦胧、心绪飘渺之余,是不是该提升点什么,来提神呢?
我在没看这一套的专著随笔之前,对他们的了解和理解也是肤浅的,实在地说,就是总觉得名符其实的程度值得怀疑,一些高话不用看就是隔阂。看了之后,才了解到那些从一线从前线走出来的专家、教育科研者者,他们当时也是在顶着各种压力,逐渐播种自己的种子,进而使自己的主张和理念不断地得到阳光和雨露,从而发芽,生长着,壮大着。在这一条线上,我们可以看出从新中国以来,一些教育改革者不断艰辛的脚印,也印证了如今的成绩。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努力和付出,没有前人一点一滴不起眼不被重视的实践,今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改,估计都会有些缓慢或停顿的。
我是有点奇怪。语文为代表的文科学科不必说了,中国义务教育落实度根据官方文件你是相当地高的,而中国人口众多,就那就无教育阶段的教师来说,资料显示是二千万。可是对比起数字,我们看到的教育有名的探索人,相比来说是多么地少,魏书生、李镇西们竟然可以一直通吃下去,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同时也让我看到一点遗憾,这点遗憾就是建立在数字上的起码有上百到千的义务教育一线实践家和理论家能够另开门派,甚或超越魏书生、李镇西们,这才对得起中国当今的义务教育。从这方面来看,中国义务教育研究还是很值得挖掘的,他们的话语权的湮没(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是值得我们下阶段努力予以重视和挖掘的,没有能抗衡魏书生的教育现状是可怕的。
字数到了,菜上齐了,宋老师闪了,呵呵,大家请了。
说明:新浪博客独家原创作品。纸媒登载请联系作者并寄样刊。网上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你够无耻,那就算我白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