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培训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宋客 |
七月十一日
睡到自然醒,八九上十点,冒雨吃饭去,然后搭车再去培训地点去露脸。今天培训报道,我们去武汉某大学某校区,以为人在武汉,慢慢去不碍事。谁知大雨不断,雨水成河,人群拥挤,交通堵塞,七弯八拐,去了该校附近的另一校区。转道寻觅,学校未见培训条幅及接待迹象,从学校北门转进,又一山回路转,南门转出,问门卫,门卫说就是在这校区,去学校某楼去报道,即有人接待。我和蜈蚣问某楼在何处,恰好有一位学生进入,估计是该校学生,门卫就让那眼镜学生带我们去,我和蜈蚣终于找到救星了,衣服湿了,鞋子也湿了,行李包更不用说,我们两个湿人自嘲说:“这回来武汉,我们不但洗脚了,而且还洗了全身,多风光潇洒啊!”眼镜男以为我们是成教新生,慢腾腾地和我们聊,我问他他基本不大,大概是我语速快和普通话不好,而蜈蚣问他就有选择地回答,最后懒得问了,眼镜男却不时挤出几个问题。我们从南门口进,转小桥,过树林,越篮球场,过大道,转弯,又到北门了,靠!我们很生气:“培训报道到底在哪啊?不在这?刚才门卫不是说就在这小区么?”
眼镜男:“什么培训?不时去北门?”
我们:“门卫说让你帮带我们去哪栋楼?”
眼镜男:“不知道啊”
囧。
我们由得原路返回到南门,再见门卫,另其主动带我们去。这回成功了。报道,登记,领钥匙课本,住宿的凉席、凉枕、蚊帐、电扇等都准备好了。终于找到组织了,心情也舒坦多了。
雨下了一天,大,且猛。今天报道的很多人都受到雨水的特别接待。毕竟是大学,虽然人家说离市区较偏,但这里环境也不错。比起先前的夏天培训,这学校的接待规则最差,门口和校内都不打横幅,也没在门口显要位置标注培训报到流程,我们这些从湖北各市县乡镇来的农村教师们,人生地不熟,千里迢迢,张皇寻找,多不“科学发展观”啊。在某某、某某学校培训,这点事做得很好的。不过论住宿条件,这学校是我们培训场所里算是最好的,表扬一个。我们参加的是“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既然从2004年开始每年暑假都在举行这项巨大的教育工程,一些制度就该不断完善,而完善的基础就是多听一线的基层声音,就该多听听培训教师的一些感受。在细节上能给他们以必要的幸福归属感,住宿安稳,才能保证听课效率,也使“素质提高”目的能较好落到实处。
吃饭凭饭票,标注日期餐次,逾期无效。纪律严明,五天培训不准三次点名不到,不准……。
认识的几个和尚也在这,可见面聊聊天。按县市和学校分配住宿寝室。还别说,同一县市不同中学,交谈对比起工资待遇来、学校管理念来,迥乎不同,令人伤心太平洋,如窗户连绵不断的雨水。
傍晚和同事去买了生活用品,去网吧上网一小时,归来看了几期《三联生活周刊》。
说明:新浪博客独家原创作品。纸媒登载请联系作者并寄样刊。网上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你够无耻,那就算我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