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诗人:从农村支教到城市为生的“房事”问题

标签:
教育 |
投票
【东南三菱 Zinger博客征文】http://auto.sina.com.cn/zinger/
我有个大学同学,喜欢写诗,大家就叫他诗人。
诗人总说他高中是从所谓的“慢班”里出身的。那时在校刊发表了几篇零星散文诗歌,后来又好好学习考上了大学,成为他们高中的一个奇迹。
诗人在大学也是一面奇迹,那就是忙着打听结交文友,我就是那时候和他认识的。在大学诗人总喜欢见人就从自己的一个黑包包里掏出一叠作品出来,说:你看,这是我写的诗。和他熟悉的人没谁没受到这种“拷问”的,在这种主动“拷问”下,诗人成就了三大壮举:一就是班上的同学对他这种逢人就炫夸他诗作的行为充满鄙视,说他超自恋,二是一袭古怪西装走路蹬蹬响彻整座教学楼的诗人一毛不拔,三是诗人的努力没白费,很多不是很熟的人仰望他佩服他,说他是才子。在这种“鄙视”和“才子”声中,一哗啦,大学就结束了,而诗人却又做出一个壮举,就是毅然参加了湖北的支教队伍行业。
时间如流水一般,哗哗啦啦的,三年就过去了。三年后的现在,也就是上个星期末,诗人突然电话我,说他在孝感买新房子了,迁居之喜,希望我参加。其实,我宋客在大学主编刊物,也是红极一时的响当当的人物,而那时宅心仁厚,没怎么讨厌诗人还推荐诗人的诗作发表,所以诗人对我还是蛮感激的。
那天我们重新聚首,见到了诗人。诗人一改以前的土气,外表成熟多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几个比较好奇的是诗人怎么突然就这有钱了?而且又大方了?比我们这些以前自恃清高的人看来,他作为一名支教的老师,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家致富,真让我们大跌眼镜。诗人也是一个比较坦白的人,这点我很欣赏,那天酒餐中他就给我们说了诗人的房事。
大三那年的奖学金,诗人很勤奋、抠门加耐心,终于获得奖学金4000元,钱到大四毕业那当才发,诗人禅心不动,马上就把这钱充入自己库仓。毕业就回家了,也没事干,更不花销了。7月去武汉参加教师上岗培训,因为是支教,为视鼓励,学校奖金200元,培训一切费用全免。培训完就回家了,诗人没花钱,又赚了两百。
九月了,就去某所学校上班,又发挥他的游说本领,见领导就从黑包包拿一叠作品说是自己写的诗作,有发表的,有没发表的,三四大叠。农村学校也缺人,更缺宣传写作的人,一见诗人著作等“脚”,校长、中心校一商议,就任命诗人为学校团支书,并教两个班语文。支教上任后,工资是816(基本工资)+200(绩效工资)+400(支教奖励),这些钱诗人基本不用,一年下去,就有17192元了。而除此之外也有些补贴之类,诗人又把随身携带的黑包包里的一个黑笔记本掏出,给我看数目,以当年上班的那半年为例:
2005——2006年上学期发钱记录
2005年
9月9日
9月12日
9月18日
10月15日
10月27日
10月28日
11月4日
11月5日
11月15日
11月21日
11月24日
2006年
1月5日
1月7日
1月13日
合计:1048.5元
因为不抽烟不喝酒(应酬除外)不赌博不嫖宿,也就是少活动也应酬,所以平时就不花费什么,也就是这些津补贴也不会怎么用。又因为支教地方离家近,每一个月就可以回去下,家里是买些杂货的,每次回家就带下家中的特产回学校,米啊油啊菜啊都带,比如过年了带一些腊肉腊鱼就可以管一个月,这样诗人在学校每月的生活费也少用,一百元左右,这样诗人就又节约了一大笔钱了。
而作为团支书,每月当然有另外算的工资在。按照教育局、中心校等规定,学校团委每年得收取团费,八九年级团员每生5元,七年级新入团的就收20元,这样整个学校有千把人,一折算就500人,那七折八算的,还多很多费用,农村中学说搞什么团活动那完全是不实际的,结果把那费用一部分听从某些人的劝告充给校长们的电话卡上,自己又赚了500,嘿嘿。
平时学生在学校内部偶尔打印学习资料啊什么的,学校就一张收1元,两个班就有160多人,而他说只收学生5毛,去城市孝感帮学生复印,为孩子们节约。其实去孝感复印才2毛,这样就可以黑些钱,起码两个月回家的车费就节约了的。
乡村学校的,那校长啊主任啊也不懂什么电脑之类,有什么表格啊说明啊汇报材料啊也就找他,结果成了校办秘书了,加班加点的也多,又因为是和领导在一起,这样算代补课加班等等的名目也多,那么这些也有比较高的报酬,自然不在话下。和领导混,吃饭应酬也多,这样也节约了好多生活费呢。所以总之,一年下来纯赚20000是没问题的。
但是这样下去,三年也就6万啊,怎么买房子啊?
诗人估计酒劲也上来了,脖子都红了,拉着我的手说,宋兄啊,枉你以前的英明啊。诗人原来和领导混,结果第二年那校长去中心校了,校长喜欢熟人,就要求把诗人也调到镇的中心校去。顺便说下,中心校是这里地方的称呼,国家不是要求解散镇的教育组么?于是教育组解散了,但同时镇里建立了一个叫做中心校的机构,专门负责镇里的教育,与先前说的镇上的教育组别无二致。这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诗人在镇上,慢慢就发挥大学写诗交际的朋友,写新闻稿推荐新闻稿写诗推荐诗作,那次我宋客不是参加学术会议么?认识了几个记者,无意间在酒后和朋友们面前夸耀了一会,结果不知道怎么诗人知道了,就认识了那些“名记”说我推荐认识的,结果也一来二去“名记”也仰慕诗人愿意为诗人发表新闻稿通讯稿。一个农村镇上视发表大段的宣传本镇的文字为大事,自然很高兴。高兴是对了,县里神秘的有关领导看了报道觉得诗人那通讯写得好,结果就表扬了那镇长。镇长一高兴,也表扬了诗人,诗人在镇上于是乎是大名人和大红人了。
还有更好的事,就轮流到诗人身上了,就是镇里新分配的选调生的女大学生,是外地,人生地不熟,也是文艺女青年,都是年轻人,一来二去,就熟悉了,接着……接着……
诗人接着说的什么,我也酒意模糊,渐渐地,倒在了酒桌上了。
但是第二天,我去诗人的新家看了,诗人的房间是真不错的。——这是诗人写得最好的一首诗了。
附记:
一、这篇上了论坛首页,感谢编辑。不过编辑把原来的题目改了,改来的题目狠有意思,叫做《一个支教老师三年内买房娶妻的发家史》。
二、这篇博文被转载和抄袭的不计其数。我也没工夫去谩骂那些文抄公了。
三、这篇最后据说还是得奖了。得奖通知是精明老板奖A类三。其中“涓撮缚娉g?”是乱码,应该是临鸿泣竹或者宋客。得奖评语是:“博主的行文也颇受“诗人”朋友的影响吧,此文行文流畅,向我们展示了这位支教老师的理财之道,一改我们印象中支教生活比较困苦的印象,面对不利的环境因素,他还是能精明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据说奖项是1000元油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