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宋客
宋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78
  • 关注人气:1,8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久违了的流水的声音——甘庆超《怀念流水的声音》读后

(2007-06-10 01:33:22)
标签:

甘庆超

怀念流水的声音

抒情

分类: 不白集

久违了的流水的声音

——甘庆超《怀念流水的声音》读后

 

我们的歌哭在湖畔,我们的歌笑在湖畔

——汪静之等《湖畔》

 

阅读那些汗牛充栋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我们总有这种感觉:好是好,可好像离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有点远了吧?要么是情感的疏远,要么是环境的疏远。而现在孝感学院的第四个学生甘庆超出的这本散文诗歌集《怀念流水的声音》,在“拉近距离”上可作了点独特的铺垫贡献了。它表达了一个大学生的心声,具体点说,表达了一个专科生在这物质化世俗化社会来自多重压力的“彷徨”“呐喊”和对“流水声音”的眷顾对“朝花夕拾”的慨叹。而当然,这些又促成了内在的前进的动力。我想,有这,其实就够了的。

 

因为是心声,这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抒情”。一般年轻人写散文,容易“做”,“做散文”。清浅不是什么缺点,倒是浅得一板一眼尽是起承转合甲已丙丁没有一点个性和波澜内蕴。《怀念流水的声音》里的文字,段与段之间的文字偶尔跳跃性也大,初看甚至支离破碎,有的还很厉害,但里面有根感情的弦牵着,让读者尤其是同龄人容易看下去,行云流水,汩汩滔滔,汪洋恣肆,不觉间轻舟已过万重山,看过好几篇了。因为有着这种年轻人的热情,我们就可以发现表现在文字上,作者就多以长句居多,有的甚至是像有好多话一古脑儿地说下去,有太多悠久的感情了,来不及标点了。

 

在这种抒情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是“忆苦思甜”的文化内蕴,对昔日的沉痛贫苦生活的审视和深华,那里既有来自自我的童年少年的生活,又有行走在偏远异乡的独特体验。里面有着泪,更多的是含泪的笑。由是想到了周作人“苦雨斋”这个斋名,这个名字取得好。二是直率坦白,有对现实社会的愤激不满,有对童年生活的回味追忆,有对清醇爱情的甜蜜微笑,有对亲戚朋友的感恩感激,有对前途道路的“前怕”和自信。又想到郁达夫的文章风格:浓郁的“个人化”的渗透而又坦白直率,容易产生共鸣。在这几种感觉里,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关键词:“母亲。如帆。小毛。”母亲不用说了;如帆是作者行走在西部偏远贫穷山村寄住时认识的一个有着希望和活力的小姑娘;小毛是作者大专末年认识的现在很要好的女朋友:他们在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象征了人生中的一种前进的动力,使作者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有着相当的力量和慰藉。鲁迅说:“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鲁迅:<华盖集续集*小引>)我们的作者,是那样的走法的。三是青春的忧伤。而这种与其说是忧伤不如说是控诉,是一个专科生身份的“边缘大学生”面对社会机制和压力的控诉!我在《唱给自己听的歌》里写到:有人把青少年的各种忧愁烦闷命名为“青春期烦恼”,在他们看来,“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又偏“为赋新辞强说愁”,待历尽岁月的沧桑,回首往事,则只会细诉“天凉好个秋”了。这种说法自然也不错。但无涉青年仍然会有唱给自己听的歌的击拍和低吟,如痴如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在此时此地,我们切实地感觉到了声、色、光、气、味的笼罩、侵袭和感染,我们就会感动莫名,急躁莫名,忧喜莫名。而时空相易,斗转星移,到了彼时彼地,声、色、光、气、味都丧失变更了,情绪也抽去了,像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或单纯中显得厚实,或厚生中显得清浅。走过的路,就再回不去了。在一切声、色、光、气、味的感情的一瞬间,捕捉到了,就在短暂的短暂中得到永恒。“永恒”是假的,“短暂”却可成全“永恒”。这是难以抹去的悖论。

 

在这种抒情散文里,我喜欢把他们当小说来看的,也就是说作者的散文里,还有着某种内在的连贯性。“阿甘流浪的日子”是行旅散文, “怀念流水的声音”可看成自传体, “我们就这样行走天涯吗”是写大学毕业的种种纪实,他们无一例外地是种连贯性的,所以当小说看,当风俗画看,也是不错的。在题目处理上,作者很多时候好像写得与主题是不大相干的,逗圈放开又拉拢,是一种技巧。有的题目也很有意思,用月份连缀,如“五月末叶”、“七月末端”、“八月孤单”、“九月支架”、“十月天平”、“十一月斜阳”、“十二月完结”等等,也暗示着一种生活经历或者感情发展的连贯性。

 

我起先接触到他的文字的是诗歌,那时感觉到他写的诗浅而隽永,还有点意思。现在整体上看,我觉得他的诗歌写得并不高明,没他的散文写得好。他这种写法自然也是一种叙事法,可作为抒情散文的一种补充,在情感内蕴上却有待加强。正如朱自清的所谓名篇《背影》一样,并不是文字质朴无华对动作细节慢镜头拍摄处理一下,就是永久的名篇;公道点说,现在看来《背影》在情感蕴藉还很欠发挥,起码没他的《儿女》写得好,专家教授所谓读后催人泪下云云,我怀疑他们的眼泪;好心的“父爱教育”的同时也暗种了“虚假的情感”教育。

 

甘庆超的散文有点诗化,一咏三叹,但诗却有点散文化和浅化。这和前面所言“抒情”是一脉相承。《苹果掉下来》的作者李德南的诗也是一种浅,娓娓道来,我宁愿当小说读,可他却渲染出一种稍带忧伤略微苍茫而又有点向上的美学氛围,容易打动小女生。甘庆超的诗歌偶尔也有点那么个趋向。和李德南散文的那种“局外人”的旁观式絮语叙事风格相比,甘庆超的散文更多的是追求的“主动进入”的倾诉式叙事风格。大家去翻看他的文字时,是比较容易地感受到的。而在这手法里,我感觉“阿甘流浪的日子”和“怀念流水的声音”(也许这个系列是他的小说的节选?)作者还没有放开来写。舞姿不错的,但美人的身体还有点折叠,还没有完全舒展看来。相对的“我们就这样行走天涯吗”写毕业纪录,有的散文写得也有点腻,美人跳舞的身姿也太刻意舒展了,就是一种过了。人也是不大喜欢太腻的东西的。

 

我们听见了久违的流水声音了,也休憩了一下了,我们是不是也该上路了呢?

 

  附言:

老李老早就叫我可能的话为他的《苹果掉下来》写点文字,一直没敢动笔,一来是他的一篇抒情文章让我联想到寡人那时候的一段纠葛而不忍写,二来有老邹他们妙笔在前自己就惴惴不敢动笔,三来就是老李的写得太好了我不写了,四来是搁下就搁好久了,五来是自己懒,六来是……
    这里要说的是对不起老李啊,你看我现在给别的朋友写书评就没给你写真对不起呢。但是你等着吧,我会写你的文字或你的。
    这篇也是黄巍朋友的催写,马上要交稿了,才横竖胡乱涂一篇交差,甘同学看了有什么意见我就不知道了。呵呵问大家好。我也去睡觉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写给童妹妹
后一篇:爸爸的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