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价“过山车”凸显行业痛点
产业链改革细则酝酿出台
2018年1月5日,陕西物价主管部门公布对陕西榆林市LNG企业展开调研的结果。此次调研对辖区内8家LNG生产企业、15家LNG加气站开展深入巡查,全面掌握了企业原料气进货价格、库存周期、库存数量,以及自2017年9月以来的调价次数、涨价幅度、销售方式、销售对象、加价幅度等基础数据,摸清了基本情况,并制定了相应预案。
天然气价格“过山车”的行情堪称这个冬天的“现象级”事件。LNG(液化天然气)价格从2017年9月底连涨三个月,12月22日陕西、内蒙古、山东、江苏多地出厂价飙至1万元/吨以上,涨幅超过100%。然而仅仅过了一周,2018年1月4日市场报价回落至5500元/吨,跌幅超过33%。
急涨急跌的背后,是中石化等供应企业联手保供、南气北运的保障措施生效,目前部分哄抬价格,借机囤积居奇的投资客开始离场。
“LNG价格上涨背后,也暴露出天然气行业体制的多个弊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表示。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改革,也表明2018年以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行业的体制机制改革还将继续推进,其中“关注中间、放开两头”将是体制改革的重点。国家发改委自2013年7月10日起放开了LNG气源价格和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出厂价格,此后LNG销售价格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但不能忽略的是,价格市场化的前提是实现上游资源的多元化供应,但现在天然气市场还远达不到。
近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景春梅在一次会议上表示,LNG价格暴涨表面上是价格问题,实际上是体制问题。由于天然气行业体制改革没有到位,很多改革成本由下游企业承担,企业包袱越来越重,长此以往不可持续。
“这次LNG价格暴涨和供应紧张,是可以及早应对的。”长期关注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四川省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永昌告诉记者,由于经济回升、冬季供暖因素,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供给出现失衡。但是能源监管层应提前注意到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做好能源预测并及时向外界披露,让企业做好迎冬度峰准备。这个冬天LNG价格疯长和“气荒”,应该反思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