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倍主义与其外祖父岸信介思想一脉相承
2014年2月9日/董秀成
自从1993年开始,日本进入政治大变革时期,其标志是以第一个短命的非自民党政府走上执政舞台而开始。
然而,不到一年后,自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但是需要与其他政党联合。自民党先先是与社会党结盟,然后又与信奉新公明党联合执政。
到了90年代末,反对派组成了一个新的、中间偏左的日本民主党,再次对自民党构成严峻挑战。但是,自民党依然保持了执政地位,虽然小泉纯一郎首相代表自民党持续执政五年,但是执政基础十分脆弱,既有外部挑战,又有内部分歧。
紧接着,安倍晋三接替小泉担任首相,自民党再次恢复自由民主党旧政。由于安倍晋三反对小泉所热衷于的改革项目,对受到邮政系统保护的公共银行和保险寡头体系加以分解和私有化政策提出反对意见,因此他在自民党内受到拥护。
由于自民党安倍政府放弃小泉改革路线,因此日本民主党才再次有了可乘之机,于2009年选举获胜并取得执政权,由此进入一个非自民党执政的时期。
日本民主党上台后,提出一项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主张在政府拨款、寻求全球竞争和在新产业中实施改革,希望取得经济增长并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僚统治。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和海啸,日本民主党政府还积极接受反核电议程,试图打破自民党所培养的官僚、建筑公司以及地区电力垄断集团之间的密切关系。
然而,由于民主党无法兑现竞选承诺,再加上执政经验不足,因此在2012年12月选举中惨遭失败,提出的改革计划无法实现。
日本民主党三年统治,没有能够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其最大遗产是重新出现了有关日本外交政策的长期大辩论。
日本外交政策大辩论可以一直追溯到战前时期,但是在自民党长期统治期间曾经以减弱的形式继续存在,并且由于冷战结束而得到加强。
在战后很长时期,日本外交政策都是亲美的、反共的保守派和以民主党为首的日本左派之间的辩论和竞争,前者主张强化日美关系,而后者拒绝接受美日安全条约,反对强化日美同盟关系。
亲美的战后领导人吉田茂主张,日本应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重建,而在防务方面依靠美国,允许美国使用其领土作为战略基地以此作为一种补偿。
尽管吉田主义在日本基本形成共识,但实际上。许多政治派别的日本人并不甘心本国依赖美国的战略。哪些民族主义保守派坚决反对吉田主义,他们虽然以反共的名义接受日美同盟,但却从根本上反对美国占领,反对美国强加给日本战后安排。
1952年,日本恢复主权,民族主义者开始谋求废除战后安排:美国操纵的日本新宪法,尤其是宪法第九项条款,即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东京战犯法庭有关日本战争罪行的审判。
日本左右派别的分歧,源于日本的历史观,可以追溯到二战以前很久的一场有关日本民族认同问题的大辩论:一派属于所谓的亚洲主义,认为日本的民族认同和战略利益在亚洲;另一派则认为,日本作为一个接受西方科技和思想的离岸海洋国家,应该与西方列强结盟。
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威胁,再加上中国和韩国等亚洲邻国在自我改革以应对西方威胁方面遭到惨重失败,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知识领袖-福泽谕吉曾经于1885年留下名言:“我们没有时间等待我们的邻国启蒙,以便我们能够携手合作,共同走向亚洲的发展。我们最好是离开亚洲国家的行列,与西方文明国家共命运。”
在这些民族主义者当中,有许多人都曾在战时政权内供职,只是由于美国在冷战时期为纠集反共力量来反对左派才获准重返政坛,其中包括极力反对吉田主义的保守派人物当中地位显赫的岸信介。
岸信介于1957-1960年担任日本首相,其外孙就是目前担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由此可见安倍晋三政策与岸信介属于一脉相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