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上海天然气市场枢纽,构建东亚天然气价格机制
2014年1月6日/董秀成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必然是改革方向,其核心是价格机制改革,尤其是应该逐步脱离目前与石油价格挂钩的东亚天然气定价机制,建立新的反映供需关系的东亚天然气定价机制。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形成全球性的天然气市场,但区域市场已经形成,包括美洲市场、欧洲市场和东亚市场。参照历史经验,要建立一个能反映供需基本面的天然气市场价格机制,需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存在一个天然气可自由进入的市场枢纽,二是要拥有一个上下游完全开放的竞争市场环境。
天然气市场枢纽是一个地域概念,其核心意义在于在天然气消费地区的一个地点可以同时汇集多元化来源的各种气源,在物理上形成国产、进口管道气和进口LNG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进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价格。
与欧美相比,亚洲天然气贸易缺乏国际天然气管道,没有形成庞大的区域性的管网系统。日本和韩国消费的天然气几乎全部来自LNG供应,而跨国管道天然气只有中国-中亚管道,将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进口到中国。
一个天然气上下游开放的市场环境,可以进一步促进价格形成。以欧洲为例,由于天然气下游市场开放,很多中小型燃气发电公司可以在市场上自由选择购买天然气,进口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与众多进口LNG之间形成竞争,有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价格。
建立市场枢纽价格和开放市场,可以在整体层面上建立竞争机制,进而形成区域天然气参考价格。中国是未来东亚天然气市场的潜在枢纽。目前,只有中国有国产天然气,同时又有LNG和管道气进口,具备形成市场枢纽的基础。
2012年,中国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10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5%;全年LNG进口1440万吨,同比增长17.9%。同时,总接收能力达到1400万吨的LNG进口终端正在建设中。管道气进口方面,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已于2009年底建成投产,进口量逐年上升,2012年全年进口量达到了22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8.3%。除中亚、中缅天然气管道外,中国还在正在积极构建中俄天然气管道。
综合考虑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向、消费和管道分布,建议在上海周边建设大型天然气储备设施,进而建设天然气枢纽,成为未来整个东亚天然气市场枢纽。从天然气供应结构看,上海是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川气东送等重要管道天然气交汇中心,接受来自东海的天然气,还大量进口LNG,因此便于形成竞争关系。另外,上海及周边地区经济发达,天然气价格承受能力较高,便于天然气价格改革实施。
如果上海天然气市场枢纽能够建立起来,其发展方向应该是成为东亚地区天然气贸易平台和基准价格形成中心。
建立东亚地区天然气交易平台,构建天然气合作机制,降低天然气溢价,是东亚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各国没有理由不合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