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区域性天然气市场如何定价
2013年12月30日/董秀成
天然气与原油不同,其流通性受到传统运输方式限制很难自由流动,其中主要通过管道运输和专门液化装置和设备等方式储存和输送,直到目前尚未形成全球天然气市场,因此就不可能存在一个所谓的世界市场价格。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形成了北美、亚太和欧洲三大天然气区域市场。由于三大区域天然气供应和需求结构不同,市场发育程度也不一致,因此各个区域天然气定价机制也不相同。从定价方式看,目前天然气定价可以分二大类:一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二是买卖双方通过谈判形成长期协议价格,三是介于上述二种方式的混合形式。
北美天然气市场比较成熟和完善,价格基本由市场供需决定,管道气与液化天然气之间形成激烈竞争关系。目前,美国天然气市场的中心是亨利枢纽(Henry
Hub),在那里通过竞争形成的价格成为美洲天然气市场的基准价格。在LNG进口方面,一般以北美天然气期货市场价格为参照,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价格一般与亨利枢纽挂钩,再加上一个适当基础差价。
亚太天然气市场相对落后,尚未形成反映实际供求关系的市场体系。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日本开始从文莱和美国阿拉斯加按照长期协议价格方式进口LNG,进口价格采取固定价格方式,为0.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1973-1974,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导致石油价格飙升。为了保障液化天然气供应安全,日本与一些新增液化天然气供给商重新制定一种与石油价格挂钩的定价方式,被称作“日本清关原油价格”(Japan customs-cleared
crude,JCC)。JCC定价方式,主要是在价格系数乘以原油价格,再加上一个与船运成本相关的常数。价格乘数一般为0.1485-0.1525之间,代表天然气和原油之间热当量换算关系。20世纪80年代,石油价格暴跌,JCC价格演变为“S曲线”方式,为液化天然气价格制定上下限,以保护买卖双方不会因为石油价格剧烈波动而造成重大损失。
后来,韩国在进口液化天然气时也采取类似定价机制,这种价格机制逐渐主导了整个亚洲天然气定价机制。2006年,中国首次从澳大利亚进口液化天然气时,也采用类似定价方式,但是价格乘数较小,只有0.0525。随着中国LNG进口增加,新增液化天然气价格开始上升,日本进口价格相当。
欧洲天然气市场相对完善,采用市场定价与长期协议价格相混合的定价机制。2011年以前,欧洲超过70%的天然气使用长期协议定价方式,价格一般都与国际油价或油品价格挂钩联动。2011年以后,欧洲约42%的天然气采用现货市场定价,而且采取现货市场定价的交易规模继续上升。西北欧市场主要采取市场定价方式,主要包括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天然气主要来自北海产区,在北海天然气管线的基础上,形成英国NBP、比利时Zeebrugge枢纽和荷兰TTF等多个枢纽价格交易中心。
目前,由于天然气供给增加,美国进口价格已经显著低世界其他地区,价格水平基本维持在3.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在近年修订液化天然气合约中,欧洲进口价格已不再与油价挂钩,价格维持在10-1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然而,亚洲天然气进口价格却继续保持全球最高水平,总体稳定在1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以上。
2012年1月-10月,日本液化天然气进口平均价格为16.8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与上年相比增长19%。与美国相比,东北亚液化天然气进口溢价水平1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以上;与欧洲相比,东北亚液化天然气进口价格溢价水平位为3-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