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决定新能源发展节奏
2011年7月25日/董秀成
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终究有枯竭那一天,这是基本自然规律。因此,从未来长远趋势看,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提高、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就是必然趋势,建立以逐渐摆脱化石能源为核心和标志的能源供应和保障体系就是人类难以避免的选择。
从目前来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发展还仅仅常规化石能源的一种补充,距离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导能源的全球性能源体系还有漫长岁月和艰难历程。目前,尽管全世界都在关注和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但在近期和中期来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困难因素包括技术攻克、产业发展、政府政策、社会认同以及国际合作等,其中在近期影响最大的因素主要是化石能源的价格水平和价格走势。
众所周知,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爆发能源危机导致化石能源价格大幅攀升,促使西方国家提高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投资热情和重视程度,进而带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油价大幅度下降,促使长达10年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发展顿然失去热情而停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陷入低潮。例如,美国政府取消对太阳能新能源产品等的退税政策,乙醇无法和廉价汽油竞争而萎缩,诸多风电企业因失去政府扶持政策而倒闭。
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进入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再度疯狂飑生,世界再度掀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浪潮,而且这种浪潮由西方国家迅速延伸到发展中国家,具有全球性特征。西方国家大型石油公司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其中由油气公司向综合能源公司转型成为普遍战略。与此同时,中国三大石油集团也将自己未来定位为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然而,自2008年下半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国际市场油价再度急剧下跌,促使资本、技术密集度高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市场风险增加、经济性迅速下降,2008年下半年全球清洁能源项目融资迅速下滑。
据《2009年全球可持续能源投资趋势》报告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对清洁能源的新投资比2008年同期下降53%。2009年初,壳牌公司宣布在风能、太阳能等耗资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上不再增加投资,而重点将投资转向生物燃料领域。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出口市场明显萎缩,许多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被迫停产,政府甚至宣布中国新能源产业出现产能“过剩”。
最近两年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再度上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再度成为世界主流和媒体看好的“炒作”对象,中国政府似乎也不再“唱衰”新能源,所谓“产能过剩”的论点也悄然无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