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父母官为何沦落为“商人”
2011年6月29日/董秀成
目前,中国地方官员尤其是县乡级官员已经逐渐演化成“商人”,如提出经营地方的理念和以招商引资为工作重心,这种现象在中国社会极其普遍,而且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大超过其正面影响。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强调要政企分开,但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越来越像企业,尤其是地方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方面,这是最大、最突出的政企不分现象。之所以产生如此奇特的现象,这与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密切相关。从道理上讲,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其基本功能应该是立足于公共服务,政府是政府,企业是企业,两者应该泾渭分明。
在现有政府体制下,政府和企业还没有分开的形势下,政府反而越来越成为“经营者”,其关键原因是政府考核制度。目前,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最关键的考核目标是经济指标和GDP大小,目标能否完成直接影响到地方官员的任免和升迁,因此地方官员热衷于招商引资、扩大生产规模、搞大项目、增加GDP等,当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以想象,地方政府如果不下大力气搞招商引资,那么地方经济指标就难以完成,经济上不去,税收就没保障,没有税收,诸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甚至是公务员工资等就无法得到解决。
因此,地方政府变成“企业”,官员变成“老板”,这便是一种无奈!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还没有理顺,地方政府的功能定位还没有确定。要想改变局面,必须彻底改变政府考核体制,必须彻底打破唯GDP主义的思维,除了要考核经济指标以外,应加强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目标的考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