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文化闲人”

(2010-08-06 14:08:23)
标签:

闲人

文化作品

文化人

碎银

文化现象

董秀成

文化

价值观

分类: 人生随笔

谈谈“文化闲人”

谈谈“文化闲人”

2010年8月6日/董秀成

 

    我不知道“文化闲人”一词来自何时何地何人,也无暇耐着性子去考证其出处如何,但我确信“文化闲人”自古以来便有之,确实是一种比较奇特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记得几年前,我在欣赏贾平凹都市文化小说《废都》时,在这部描写西京文化现象的著作中首次知晓“文化闲人”这一名词,但我在阅读过程中,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中试图理解名词涵义,却又始终不得要领,无法领悟和理解“文化闲人”到底是啥样子的文化人。

    然而,随着最近几年社会交往范围逐渐增大,我有缘遇见了一些各类各色文化人,进而可以对“文化众生相”有一些肤浅观察和大体感想,便开始对“文化闲人”有些领悟,但终究不敢对其妄下定义,以免引来不必要之非议。

  “文化闲人”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之,但这些文化人之社会地位却似乎有些“尴尬”,一些人可能曾经位居高位但往往不能从始而终,因自命清高、出污泥而不染或标榜洁身自好而被迫偏离社会主流,变成社会“主流圈子”外的游荡人。也有一些人压根就是贫贱之身,从没有经历过辉煌,始终与社会主流格格不入,一生过着窘迫、落破的生活,但或许也有个别“出类拔萃”之人,创造出个把能够“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

  “文化闲人”往往在社会体制外生存,大多属于文化产业的“个体户”,他们一不靠政府补贴,二不靠组织扶持,主要依靠自己专有的某种“才艺”,用自我欣赏的一些文化作品在社会或市场上换些许碎银子来混日子,不能说可以花天酒地的潇洒,但亦基本做到“丰衣足食”。

  “文化闲人”从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人范畴,因此他们多少会有些才气和才情,他们或能涂上几笔丹青,或能写出一笔好字,或能写上几篇文作,或能演奏某种乐器,或能表演某出地方戏种,或能弹奏几曲乐章,或能唱上几首歌曲,因此在十分有限的“圈子里”可能“小有名气”,于是便心安理得地对外宣称自己是这个“家”或那个“家”的。

  “文化闲人”大都有自我清高之情结,尽管表面上“视金钱为粪土”,但为了生存也难以避免落入习俗而成为“准商人”,他们往往会将文与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热衷于组织一些所谓的高雅文化活动以赚取一些碎银子,个别能“忽悠”的人也可能借文机而发了大财。

  “文化闲人”大都表面上对官商不屑,但他们又往往喜欢游走于官场和商场,对于一些如调动、升迁、小孩入托、上学、审批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居间穿针引线,或许也能办一些看似很难的事情,然后便等着别人给予“能人”的评价和赞许。

  “文化闲人”大都夸夸其谈,他们言谈上往往夸大其词,举止拔高,从不谦逊和低调,有时还会对别人“大包大揽”,对“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之事也敢于夸下海口而不畏惧,一旦办不成事就会找出诸多客观理由而从不言己之无能。

   文化闲人”大多都有一种“挟名人以抬高自己、借名人光环以照耀自己”的作风,总喜欢在众人面前侃谈自己是哪位名人之哥们,与哪位大师是朋友,曾与哪位著名艺术家同台演出,自己的作品产生多大影响,与某位高官或大款交往甚深,自己的作品拍卖出好价格,如此等等。

   文化闲人”往往表现出对物质欲望的“淡漠”,对社交场合似乎不怎么在意,他们可以在街边“大排档”上要上一盘花生米,与朋友在一起喝上几瓶啤酒,一边把酒临风,一边谈天说地,兴致勃勃地坐而论道。当然,他们也可能有机会到豪华酒店奢侈和潇洒个把次数,然后再到别人面前炫耀一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