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穷人不要拿低碳生活说事
2010年6月22日/董秀成
目前,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潮流,那就是所谓的碳减排。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分歧,其核心是谁该负责任、负多大责任、是应该负历史责任还是现实责任等等,可以说是各说各理,争论不休。
从国家角度看,有富国和穷国。发展中国认为发达国家是富国,过去对碳排放贡献很大,现在也是主要排放源,因此应该负起更大责任。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尽管是穷国但目前是主要碳排放源,因此更加应该负起重要责任,在减排方面富国和穷国应该“一视同仁”。
我不想过分评价这些分析是否科学、合理、正确,也不管是谁对谁非,但可以肯定的是富人一定比穷人对碳排放的贡献大,因此片面强调一视同仁确实缺乏其合理、公平性。
目前,最大的误区是富人与穷人对碳排放应该共同负起责任,似乎减排问题是带有普遍性和公众性的民生责任问题。对此,本人万万不敢苟同!
平心而论,只要是人类活动就会有碳排放,即使是深居在深山老林中的赤贫也一定有排放,因为只要是一个活人其呼吸就存在,不可避免地呼出二氧化碳,但与客居在大都市中的富豪相比,排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穷人,不论是农民还是市民,生活本身就是绿色的、环保的和低碳的,因为贫穷、简朴的生活状况让他想多排放都没有条件,是客观条件使然。而富人则不然,因为富人有条件也客观难免上选择过上奢侈的、炫耀性的、环境不友好的、高碳的生活,想让他绿色都不可能。
我们应该倡导全民绿色、低碳生活时,必须正视现实,必须明确基本概念,尤其是认识到到底是谁应该负起责任。现实情况是:低碳是富人的事,是富人的专利,至少是那些在社会拥有一些地位的人士,才有资格谈低碳,才有义务承担减排。
仔细想一想,城市比乡村排放要大,因为富人集中在城市,工业化在城市,城镇化也在城市,是因为工业化和城镇化造就了大批企业、工厂、交通工具,才有了排放。
在想一想,偏僻地区农村的农民衣食住行是何等简朴和绿色,出行靠步行,好一点的靠自行车,再好一点的靠摩托车或拖拉机,而这些生活活动与城市富人的奢华不可相比,出行靠乘坐公交汽车、地铁、驾车、飞机等等,其排放不知要翻多少番了。
即使是在城市里,穷人和富人在排放上又是具有何等庞大的差异。那些每天依靠步行、蹬自行车、三轮车、乘坐公交和地铁上下班的穷人们,恐怕是想选择高碳生活也只能是奢望而已,他们被动的、不得以的、不情愿的过着简朴、绿色的生活,为国家减排运动默默地做出贡献,这不是因为他们有低碳意识和环保精神,而是因为他们贫穷。
因此,只有富人才有资格谈论低碳问题,穷人几乎与低碳无缘,要求穷人减排等于是毫无意义的说教,还是不要如此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穷人身上吧,低碳生活要从富人做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