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松绑——不言而喻(之四)
(2009-06-04 17:51:33)
标签:
心理李不言和谐自我杂谈 |
分类: 听雨轩-是雨声?是心声? |
给生命松绑
——不言而喻(之四)
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巨大潜能,求助者才是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大师”。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当是帮助求助者充分挖掘其自身所拥有的、只是习惯性未被利用的生命潜能,重建一个和谐的自我。
一、解除自我压抑的“咒符”
这些咒符,有些是父母等重要他人外力所加,有些是自己在遭遇一些挫折后自加。如:
我天生就是一个比较笨的人;
我天生就不爱说话;
我长相不讨人喜欢;
我不善于与人交往;
我不会做事;
任何事情到了我的手里就容易变糟;
……
这些咒符的约束力量是巨大的,就如同孙悟空的紧箍咒,不彻底解除这些咒符,发挥生命的潜能就而从谈起。
二、去条件化
每个人都存在着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人先天具有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价值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的评价基础之上。个体在生命早期就存在着对于来自他人的积极评价的需要,即关怀和尊重的需要。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别人的好评,被别人赞赏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人会感到自尊。然而,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取决于别人。一旦当孩子把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念当作自己的自我概念时,他的行为不再受肌体评价过程的指导,而是受内化了的别人的价值规范的指导,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条件化的过程。如:
我只有听话,才是一个好孩子 (好孩子的条件……);
我睡觉睡过了头,说明我是一个懒惰之人(勤奋之人的条件……)。
我对这个漂亮的女孩子多看了一眼,说明我不是一个正人君子(正人君子的条件……);
三、去中心化
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总爱把自己当成万物之主,当成宇宙的主宰和中心。宇宙浩渺无边,任何东西、任何生命、任何人,都不会是、不可能是世界的中心。
很多求助者(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他人的品评,如果自己的行为举止稍有改变,就会引起周围每个人的注意和非难,为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脆弱的。实际上,每个人心里更多想的是自己的事情,除了自己的父母,他们无暇顾及你那点风吹草动。明白了这一点,你或许就会一下子少去许多的焦虑和苦恼,立马变得洒脱和轻松。
四、去完美化
受语言、文化、教育的影响,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来评定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是十分幼稚和可笑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大全”和“特务甲”之类,他们不是人,而是高度抽象化了的“艺术符号”,这一点还请善良的人们切勿上当。不管我们是否情愿,现实往往是,善良与邪恶、温顺与残暴、生存与毁灭、诚实与虚伪,人性中这诸多的两面,就像昼与夜、光与影、正与负一样,和谐地存在于同一有机体,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并成为人和事物成长的原动力。
受“追求完美”趋向的影响,人们常犯以下两类错误:
一是“必须”模式——
我必须事事、时时成功;
我必须获得所有人的好评;
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
……
二是把“个别”当成“全部”——
我这次数学没考好→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我考试从来考不好→我学习不好→我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我是一个无能之人→我活着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