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风起风城》第三章•油藏认识无极限 滚动勘探无止境

标签:
宠物长篇报告文学风起风城 |
分类: 报告文学 |
http://s11/mw690/001kWrr7zy6Jr9Tjv0C9a&690滚动勘探无止境" TITLE="长篇报告文学《风起风城》第三章•油藏认识无极限
2010年4月,北疆沿天山一带气温骤升,形成气象名词中的“融雪型洪水”。高山积雪在暖气温下迅速融化,造成雪崩、山体滑坡。洪水所到之处,桥梁受损、房屋倒塌、树木倒伏。为了抗击这场50年不遇的灾害,风城油田作业区启动防洪工作,派专人对油区周边的河道进行踏勘,查出12处受河水剥蚀的垂直塌陷断面,四处急需加固的防洪关键点。并对区域内所有油水井、管汇点、储油罐、阀池、穿河管道、电力线和重点生产场所进行统一排查。对于洪水可能产生的六大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20余项防范措施。如:对公寓最低处进行围堵,制定《公寓应急疏散预案》;对最为危险的乌五1线53、54号高压电杆予以移位,对其它4对高压电杆进行围堵;对沿岸区域的四个薄弱环节进行加固;对区域内所有油污及钻井遗留泥浆池进行全面清运,回收所有井口取样接油桶及排液方罐,对区域内所有储油罐的罐基进行围堵加固,防止环境污染;对钻井、大修等施工单位进行防洪工作书面告知。针对气候特殊异常现象,建立预警机制,提前做好防范安全风险的预防措施。遇到强风、停电等突发情况,做好交通安全及供电保障工作。安排车辆突击拉运原油,降低库存。合理优化生产参数,制定最佳生产运行方案,确保设施安全平稳运行。
春暖花开,原本是原油上产的黄金季节。可防灾工作必须投入的人力物力,延误了原油上产的大好时机,作业区稀油油田进攻性措施实施后产量未增,稠油油田受配钻、频繁停电停炉、注汽质量波动的影响,从四月初开始,油田产量滑坡,红箭头向下200吨,稠油新区产能建设延迟了一个多月。油田产量陷入低谷,稳产形势十分严峻。此刻,风城油田已进入“为上产百万吨而战”的态势。近半个世纪勘探开发之旅,近半个世纪起落沉浮,风城油田千曲百折的蹉跎历史注定,冲刺百万吨必定是一场崎岖坎坷、艰苦卓绝的战斗。作业区领导冷静面对,允许季节性掉产,但不能出现无控制掉产,果断提出,稠油油田日产水平必须稳定在2000吨,稀油油田力争达到集油系统最低启输量水平。
为了决战制胜,在稀油储采比面临下降的不利态势下,油田滚动勘探工作被推上了冲刺百万吨的“前台”。
2010年1月 6日下午,距上班时间还早,作业区油田研究所时任副所长杨兆臣却来到了会议室。
杨兆臣的家乡在遥远的黑龙江。那片迷人的黑土地,声名远扬的大庆油田,是少年杨兆臣心中的骄傲,铁人王进喜是他青年时代的偶像。1992年,杨兆臣带着一种追求,一种向往,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庆石油学院油藏工程专业。1996,杨兆臣面临毕业,他有机会留在家乡,留在大庆油田。然而,好男儿志在四方,共和国成立后诞生的第一座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在吸引着他,克拉玛依地层下蛰伏着的丰厚的石油资源召唤着他。1996年之夏,他告别了父母亲人,毅然从中国地图鸡冠的大东北,飞越山山水水,来到位于鸡翎部位的新疆,来到克拉玛依,来到百口泉采油厂。
闻名遐迩的克拉玛依,没有山林中狂暴的雨,却有着戈壁肆虐的风。或许,这也是对一位有志者的严峻考验。杨兆臣经受住了考验,怀着一颗坚定的为共和国石油工业建设贡献青春,贡献学识的心,开始了此生的石油生涯。
与所有莘莘学子一样,深入到所学专业的实践中,杨兆臣方意识到“纸上学来终觉浅”。能够正视自我的人,才能够超越自我。他潜下心来,将大学课堂所学理论与现场实际相结合,不耻下问,请教前辈,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技术骨干,成为进攻百重七低渗透油藏的主力。
2007年12月31日,杨兆臣踏着风城油田大开发的脚步,来到了魔鬼城下,担任风城油田作业区油田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新一轮人生征战——为油而战。2008年研究所成立之初,所领导加上研究人员仅14名,且多数是刚刚迈出校门的年轻人。作为作业区从百口泉采油厂调入的专家型人才,杨兆臣带领麾下的年轻人,投入到他分管的稠油开发、勘探评价等多项地质工作之中。
2008年初,风城稠油工业性开发拉开序幕,作为主力区块的重32井区的4口水平井投产。常态下,单井产量应该达到15吨左右,可这4口新投井总产量仅有10吨!
高投入,却没能得到相应回报。公司领导层开始对该油藏的开发可行性产生质疑,杨兆臣心中也是忐忑不安。但,无论如何,必须找到低产的症结。于是,他带领手下三名研究人员,从基础资料抓起,查阅油藏历史地质资料、研究成果、历史生产数据,总结对比生产规律。那是一段精神与体力的抗衡,智慧与心血的搏击。他反反复复对比一口口的油井资料,一张张地查实测井、录井曲线,不放过点点滴滴油气显示的蛛丝马迹,并根据资料所得,召开生产分析研讨会,在分析中总结,在总结中探索。为了给那4口水平井低产一个“说法”,一个“交代”,他坐在电脑前,对着油井资料冥思苦想,茶饭不香,枕眠不入梦乡。近两个月,他面容憔悴,双眼布满血丝而让那4口低产水平井达到了目标产量。同时,他带领研究人员,精细研究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规律,持续优化注汽方式、注汽参数,针对稠油油藏多井型立体开发特点,提出“同层系、同井型、近物性面积注汽”理念,实施后油藏汽窜井比例由投产初期的28.3%下降到9.6%,油藏油汽比保持在0.2以上,老区年油量递减由16.5%下降到10.1%。不断探索超稠油开发适应的增产措施,蒸汽驱、氮气助排、低阻油藏水层封堵、水平井均匀注汽、高温调剖、地表汽窜治理等一批国内先进技术在风城油田陆续开展试验,部分适应措施得到推广,逐步形成了一套浅层超稠油油藏成熟的研究管理模式,为风城稠油油田规模高效开发和产量上200万吨提供了保证。
选择了风城,就选择了牺牲,选择了地质,就选择了奉献。对于困难,艰苦,杨兆臣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
2010年,风城油田作业区冲刺百万吨,杨兆臣心里铆着一股劲。上个世纪80年代,百口泉油田曾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载入新疆油田发展史册的上百万吨的战斗。杨兆臣是学石油的,他深知,建设一座百万吨油田,是令人心灵震撼的大场面,他向往那种千军万马如卷席的战事。遗憾的是,他没能亲历那场战斗。如果说当年千里迢迢来到克拉玛依,是为了追寻大场面痛痛快快大干一场,如今,风城油田给杨兆臣带来了机遇。为了让看不见,摸不着的储量变为可得的产量,杨兆臣倾尽心血,攻关不畏难,他决心抓住机遇,为风城冲刺百万吨献力!五年优异业绩的积累,他先后荣获“风城油田作业区原油产量上百万吨突出贡献员工”、十一五“新疆油田公司科技杰出贡献者”称号。
一座发展中的油田,突破老油区,发现新油区,是永远的话题。宝贵的油藏,蛰伏在地层之下,看不见,摸不着,可杨兆臣不信邪,他相信,现代化勘探手段+扎实的理论功底+拼搏努力,地质储量一定能够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量。冲刺百万吨的风城,必须有接替区块,有后劲。风城的接替区块在哪里,后劲又如何迸发?作为主管勘探工作的副所长,杨兆臣的心被这个问题纠结着。年前,他与研究所所长陈学杰有过多次交流,与勘探室主任王仲军有过多次沟通。应该说,英雄所见略同,他们睿智的思维,锐利的目光同时聚焦于乌尔禾区域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二叠系乌尔禾、夏子街、风城组油藏。
50多年地质勘探表明,乌尔禾油区属于“一多层系”含油的“复式含油带”。50年勘探开发中,在二叠系、三叠系6个层组中发现了19个油气藏,而在浅层侏罗系、白垩系却一直未获得突破。
“一直未获得突破”,恰恰是一个空白。在风城油田冲刺百万吨之际,杨兆臣、王仲军决定,向这个空白发起挑战,让这片老油区袒开胸膛,献出蛰伏在地层下的丰厚油藏,为作业区增储上产立功建勋!
方向既定,杨兆臣、王仲军与年轻的丁超、辜清在一次次前往现场踏勘,研究地质、钻井、录井、测井、试油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乌尔禾鼻凸三叠系油藏滚动勘探研究与评价》等重大课题,其中包括乌夏油田老井复试与评价井部署相结合的滚动勘探开发思路。
油田公司要求对基层单位的本年度地质勘探、产能建设、滚动开发等重大项目计划上报,有指定期限。上报期限之前,作业区研究部门必须拿出风城油田“项目”计划,并定夺年度内的油田勘探开发的重大方案。今天这个会议,就是要对勘探室的滚动勘探等重大课题进行评审的。
原定一个上午的“关于2010年度重大地质勘探项目”评审会议,直到午饭时间都没能完成预定计划,陈学杰与杨兆臣稍做商议,决定延长会议时间。
为了今天这个会,杨兆臣昨夜睡得很晚。按理说,中午该休息休息的,可躺在床上,脑子里依然是放不下的项目、方案。
与杨兆臣一样,王仲军也是满心、满脑子装着下午继续的会议。
当时,王仲军是作业区油田研究所勘探室主任。他学石油并来到克拉玛依油田,纯属偶然……
王仲军家住阿勒泰,从小学到高中,成绩名列前茅,加之被评为地区三好学生,1988年高考报志愿时,他以540分之高,胸有成竹地填报了重点大学。遗憾的是,他以几分之差,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第三志愿“空挡”,他被挂空了。后来,自治区招生办的同志发现了名叫王仲军的高分考生,便把电话打到阿勒泰招生办,联系到王仲军,希望他在石油院校任选一所。因为对“学石油”毫无思想准备,王仲军考虑了一天。最终,带着“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的信念,选择了石油院校。
1998年,王仲军结束了6年寒窗,怀揣西南石油学院地质与勘探专业研究生学历,回到新疆,来到克拉玛依油田采油一厂。采油一厂是一座有着光荣历史的采油大厂,曾经创造过年产百万吨的辉煌业绩。然而,一座油田,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没有产量接替区块,油田产量综合递减犹如江河日下。采油一厂就面临着产量递减的威逼。王仲军走进采油一厂的时候,数千名员工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重回百万吨”的二次创业。他被那种火热的氛围所感染,被那种誓让老厂焕发青春的激情感动着,带着一腔宏愿,承担起红浅油区老区挖潜、滚动勘探的重任。
滚动勘探,老油田挖潜,犹如“骨头汤中捞肉”。可王仲军带着“有肉就捞,而且要捞出肥肉”的信念,投入到工作之中。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红浅井区,勘探于二十世纪50年代,而开发却在90年代。有专家评判,仅有十年有效开采期。开发年代并不久远的红003井区,是克拉玛依油田近10年探明储量最高、建产规模最大的稠油整体开发区块。似乎被专家言中,经过十几年开发,已经落入产量低谷。王仲军所投入的油藏评价工作,面对的是前辈近半个世纪前留下的模糊不清的手写地质资料,残缺不全的地震数据。初上战场,王仲军就面临着严峻挑战。他迎着挑战上,将地质图重重叠叠张贴在墙上,在堆积如山、泛黄甚至脆裂的历史资料中寻找“发现”,寻找“证明”。那种苦恼,那种郁闷,那种盼望,总之,那种压力焦虑与渴盼的感受,在大学校园苦读之时,都不曾体会。
作为评价组组长,王仲军带领四五个弟兄逐一对现存资料进行重新分析、解释,摸索、论证而最终发现了“红003”,报区域储量4600万吨。后期发现的“红032井”日产80多吨。那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坚韧、顽强、智慧,他实现了那一步艰难的跨越。
那是一段艰辛苦涩而又宝贵的经历。对王仲军来说,是生命中难得的历练过程。在那个过程中,他接受着历练,也收获着成功。2005年,王仲军调入勘探开发研究院,参与中石油重点项目。在时任油田公司副总经理为组长的匡立春旗下进行精细勘探,他先后参加了探井、评价井部署42口,为36口油井编写试油意见,新增探明并通过国家储委终审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477.95×104吨,含油面积40.4平方公里。《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精细勘探的潜力分析和总体部署》,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股份公司重大油气发现一等奖。
2008年5月,王仲军义无反顾地离开生活环境舒适、工作条件优越的克拉玛依市区,调到求才若渴的百里之外的风城油田作业区,挑起油田研究所勘探室主任的大梁。新单位、新岗位、新油藏,一切都需要重新认识。然而,到任第二天,作业区就将“夏子街油田夏55 ~ 夏36井区油井试油意见”交给了他,并要求三天完成。
无疑,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风城油田向王仲军发出的第一份考卷。他必须经得起考验,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于是,他理清思路,带领初涉地质研究领域的丁超,制定初步方案、查找地质资料、开展含油性论证、优化地质和工程设计。整整两天两夜,师徒二人只蜷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了一个多小时。第三天,启明星在远天闪烁之时,一份严谨、翔实的“夏子街油田夏55 ~ 夏36井区油井试油意见”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那也是王仲军交给风城油田的第一份圆满的答卷。这份答卷,展示了他16年地质研究领域的学识,也展示了他作为一名地质专家,地质学科带头人的才干。
发展、跨越、腾飞的风城油田,为王仲军展开了一座地质研究的大舞台,他在这座舞台上大展拳脚,忘我地工作。2008年以来,他主持并参与了乌夏地区13口评价井部署,新增探明石油储量1078.7×104吨;他提出4块13个有利滚动勘探目标,新增探明储量800×104吨,培植地质储量1000×104吨。乌夏断裂带有三四百口老井,从探井、评价井入手,通过老井恢复试油,构造新解释,从点出发,在大面上找点,对单井进行分析,全面调查,重点评价出有潜力的 夏50、 夏54、夏55、夏59、夏79等油井。
“工作从基础开始”,是王仲军的事业理念。走上勘探室主任这一维系着油田发展方向的岗位之后,他依然秉承“从基础开始”的理念,带领怀揣高等学历、心怀为风城做贡献的一腔宏愿的丁超、辜清等年轻人,从最基础的油层研究开始,提升自己以及几位年轻人对油藏的认识,进而提高作为地质研究人员的业务素质。
王仲军性格豁达开朗,外表粗犷豪放,可是,却做着一项“精细如发”的工作。他带领年轻的属下,决计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地质工作经验,在油田勘探工作中“做研究,过把瘾!”而“乌尔禾油田浅层侏罗系、白垩系一直未获得突破”,恰恰谋和了王仲军“从基础做起”的理念。在陈学杰、杨兆臣等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下,他带领丁超、辜清,开始了对乌尔禾油田浅层侏罗系的综合地质攻关,并首选成藏条件最为优越的八道湾组作为主攻层系展开工作。他们精细描述了八道湾组底界低幅度鼻隆构造特点,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刻画深层、中浅层两套断裂体系的配置关系,深刻剖析了储层纵、横向分布特点,重演了已完钻井的测、录井评价过程,综合论证了油藏主控因素及油气运聚模式,最终提出了《乌尔禾鼻凸三叠系油藏滚动勘探研究与评价》等重大课题,其中包括“乌夏油田老井复试与评价井部署相结合的滚动勘探开发”思路。
这个下午的会上,将要通过的就是勘探室关于《乌尔禾鼻凸三叠系油藏滚动勘探研究与评价》与“乌夏油田老井复试与评价井部署相结合的滚动勘探开发”的思路。王仲军心里既兴奋,又多少有点忐忑。走进会议室,他与若有所思的杨兆臣会心相视一笑,落座在椅上,思索着说:“咱们的‘思路’如果今天通过评审,我们立即开始做方案。”
杨兆臣展开紧缩的眉头笑了笑,调侃着说:“不是‘如果通过’,而是肯定通过!”
王仲军却凝起眉头说:“做了那么多前期工作,信心肯定是有的。可是,老井与评价井的构造和岩性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
听了王仲军的话,杨兆臣再次凝起眉头,思索着说:“关于老井复试与评价井部署,我们对照历史资料,结合现在的先进技术,研讨分析了无数次。根据油藏精细描述和综合论证,对老油区滚动勘探开发,我们充满信心!”
王仲军像是为自己助力般地举起双臂,落拓地说:“信心来自对油层构造的了解。既然上了滚动开发这条船,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说是这样说,可思路一旦通过评审,他们将要投入更大精力进行方案编制。方案编制完成,提交新疆油田公司审查之后,面对的将是大量的人力、资金的投入。《方案》实施后一旦落空,将给国家、企业造成的巨大损失不言自说。这一点,杨兆臣和王仲军心知肚明。正因如此,选题过程中,他们理性加理性,老井评价时,谨慎再谨慎,核查资料时,细心又细心。总之,他们选择了“老井复试与评价井部署”、“乌尔禾鼻凸三叠系油藏滚动勘探研究与评价”,就是选择了挑战!
挑战与机遇同在,风险与收获同行!为了风城油田冲刺百万吨,杨兆臣、王仲军以及年轻的丁超、辜清承担起风险,带着压力,迎着挑战前行。
2010年1月 6日这个延续到下午的会议,直到傍晚,才宣告结束。通过讨论,勘探室的“老井复试与评价井部署”、“乌尔禾鼻凸三叠系油藏滚动勘探研究与评价”,如愿通过了评审。
2010年3月31日,风城油田实现“首季开门红”之日,作业区举行“学科技术带头人”聘任大会。会上,杨兆臣、王仲军与张金钟、刘勇、蒋其斌、赵建华6人光荣地荣膺作业区首批科学技术带头人。当提笔在“责任承诺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手捧“厂级学科技术带头人”大红聘任书那一刻,他们感到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用责任点燃激情”,2010年风城油田冲刺百万吨,为杨兆臣,为王仲军,为丁超,为辜清,为风城油田从事地质勘探研究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他们带着责任,满怀激情,大展拳脚,开始了新一轮战斗!
三个月现场勘查,三个月苦思冥想,三个月案前研讨,三个月苦熬灯下,他们根据老井复试与评价井部署相结合的思路,出台了一套“老井复试方案”。这是一份给力风城油田上产百万的充满智慧、浸满汗水的成果。这项成果,为风城油田滚动勘探明确了又一个方向。
2010年4月2日,风城油田作业区向油田公司油藏评价处递交了“老井试油方案”。方案提出:在“乌118井八道湾组恢复试油”。4天之后,《方案》通过新疆油田公司油藏评价处批准。
2010年5月5日,乌尔禾油田老井试油现场传来捷报,乌29井区块乌118井在侏罗系八道湾组试油,采用4~8毫米油嘴自喷退液,获日产24.1吨工业油流,含水10.9%,油压2.1~0.7兆帕,套压1.9~1.1 兆帕……乌118井喜喷工业油流,预示着蛰伏在乌29井区块八道湾组的油藏突破,从而打开了乌夏地区浅层勘探的大门,在广袤的乌尔禾油田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勘探领域。
老区新突破,新区新发现,为风城油田作业区上百万吨增加了一份底气,平添了一股力量!
油藏认识无极限,滚动勘探无止境。王仲军带领他的团队,以乌尔禾区域风城组以云质岩、火山岩两大岩性高产带为突破口,深入分析,提出了“风城组4000万吨稀油储量整体评价方案”,培植“夏54井区块百口泉组等4个层块1000万吨石油地质储量”。更为可喜的是,八道湾组有了乌尔禾油田勘探60年来的首次发现,展示了一座千万吨级浅层油藏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