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象精河——印进心堂的冬都金

(2008-09-09 12:51:23)
标签:

新疆精河

走走看看

分类: 新疆大地

                  精河印象—— 印进心堂的冬都金

 

         印象精河——印进心堂的冬都金

 

“冬都金”,是行走在新疆博尔托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所抵达的第二座高山草原。事前,我并不知道,这片染尽绿意的山间草原,竟与土尔扈特人有着那样深远的联系。

公元1771年,17万盼望“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土尔扈特人,跟随汗王渥巴锡踏上思乡的东归路。他们徒行万里,历时半年,以九万父老血染归途的代价,回到了朝思夜想祖国。

公元1775年,大清王朝恐彪悍威猛的土尔扈特人聚集起事,便将归国的土尔扈特分为东、西、南、北四部,并设立盟长,颁发官印。赴精河地区的土尔扈特,属于第四部。盟长“默门图”是跟随渥巴锡风雪征战的东归将领之一。迁居精河的土尔扈特四部,隶属伊犁将军管辖。这是精河地区土尔扈特人的一段历史。

迁往精河的土尔扈特人中的一部分,举家来到距离精河八十多公里,隐于山林之中的冬都金。他们在这里骑马、放牧,喝酒、唱蒙古《长调》,男婚女嫁,生生繁衍,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这是精河蒙古土尔扈特人的现在。

 

                       印象精河——印进心堂的冬都金

 

在冬都金,结识了身材魁梧,脸膛黝黑,眸子黑亮的巴依尔达拉,一个20岁的土尔扈特后代。他的祖辈吉普克,二百多年前跟随渥巴锡东归回到祖国,又服从大清王朝的调遣,作为土尔扈特第四支,随默门图来到精河,来到冬都金,在这片草原上搭建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小木屋。后来,这片草原有了这个名字——“吉普克”。巴依尔达拉的父亲“孟克纳森”,是吉普克的第六代传人。他一生生养了四个彪悍的儿子和一个美丽的女儿。娶妻成家的儿子两个,都有了自己的羊群和牧场。如今,年近七十的孟克纳森在吉普克草原牧放着三百多头牦牛。大概,或许,那些牦牛是老人为尚未成家的小儿子巴依尔达拉准备的财产。赡养老人,造福后代,是温厚的土尔扈特人的传统。

在冬都金湛蓝湛蓝的天空下,在蓝天下的圣洁的草原上聆听巴依尔达拉的马头琴曲,我听出了从没有听出过的悠远、宁静和淡淡的忧伤。了解了土尔扈特人的历史,我理解了琴声中的旷古的悠远,安然宁静,以及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忧伤。

巴依尔达拉和他的兄弟一样,都出生在地处冬都金的吉普克草原。他是在慈祥的外婆“都代”悠扬的蒙古长调声中长大的。外婆是他生命中的一首长歌。歌声改变了他的命运。

七岁那年,巴依尔达拉走出吉普克草原,去精河读书。来自荧屏的一首首动听的曲调,吸引着他引亢高歌。他突然觉得,草原赋予他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了他悠扬的歌喉。于是,高中毕业后,他报考了蒙古自治区的德德玛音乐学院,专攻声乐。他的男中音,很被导师看好。马头琴是他的选修课。

巴依尔达拉举止有礼,谈吐文雅,是个懂事的大男孩。在校学习之余,他跟随演出队,参加各种舞台演出,或应邀前往全国各地进行文化服务。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所得酬金,他全部用于学业。大大小小的演出,锻炼了巴依尔达拉。可同时,也使他失去了不少成名的机会。去年的一次青年歌手大赛,因为他在外地参加演出,与那次机会擦肩而过。可他并不遗憾。他相信,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机会。

巴依尔达拉是利用暑期回冬都金探望父母和87岁的外婆的。会唱蒙古长调的外婆万分疼爱巴依尔达拉。晚饭时,盘腿坐在小木屋内的长桌前,喝着奶茶,听外孙从马头琴弦中奏抽出的悠扬动听的曲调,听他穿出宽厚胸膛迸出的浑厚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时候,饱经沧桑的面颊上,绽开幸福欣慰的笑。而在喷发着奶酒、手抓肉浓香的帐篷中,欣赏巴依尔达拉醇厚的男中音,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时候,我的心境豁然间奔出布帐,扑向辽远的草原。

        印象精河——印进心堂的冬都金

 

那天晚上,精河县人大主任桑·吾曲尔同志闻知我们渴望听到精河的蒙古长调时,立即安排他的下属“蒙克那生”,召集却尔顿、居杰、道尔吉、阿克希克泰、阔泰等六位民间艺人,组织了一场蒙古长调演唱会。巴依尔达拉也被请来了。他的与蒙古《长调》完全不同的演唱风格,同样博得了长辈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巴依尔达拉的会唱《长调》的长辈们,为自己的后代如此练达地接受新时代的歌声感到骄傲和自豪。性情宽厚的土尔扈特人,能够容纳一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