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山·这水·这人(二)

(2009-01-06 09:40:47)
标签:

冤孽

哲学

匪气

水土

西北

摄影图片

六盘散人

休闲

旅游

分类: 【人像表情】

这山·这水·这人(二)

p1

 

    常言:何方水土不养人?却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见,这山、这水、这人之间其实有着不解之缘。于是有人感叹:缘分那——缘分!其中包含了几分欣喜,然而更多的时候却是苦涩与无奈。其意味之深长,与喊一声“冤孽啊——冤孽!”或者“老天爷呀!”、“胡达的主儿哟!”、“上帝啊!”没有太大区别。不禁寻思,山水与人物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与哲学有关的话题了。其实以本散人愚见,哲学原本就是一门经验之学。世间有怎样的生存便有了怎样的哲学。所以哲学应当关注生存问题,为生存指引出路,不知道周国平先生是否同意。

    站在西北干涸的土地上,审视人对于自然或是屈从或是超越的生存情形,有两个话题总是无法绕开:一个关于“水”,一个关于“苦”。一个生命体有百分之多少由水构成,自然科学早有权威的证明了。一个生命到底可能承受百分之多少的生存之苦,谁可以证明?当许多的人(不仅仅是个别的人)倾其一生全部心血只解决养家糊口一个问题也解决不好的时候,他会怎样看待生活呢?他会对他的子女做怎样的交待呢?严酷的环境,严峻的人生,惨痛的磨砺,铁血的传奇……,这就是西北人人生的绚丽轨迹。普天之下对西北人似乎有一个大体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西北人“匪气”重,这一点其实并没有错。应该说这是历史与自然的烙印,是残酷的生存法则与敦厚的黄土情怀熔铸的哲学,“响马”与“胡子”的哲学,仁人与志士的哲学,敢于以命相搏的哲学。这种哲学融会于无形的生存常态之中,已经变成了一种不甚了然的地域风习,一种若隐若现的文化景观。(六盘散人)

 

这山·这水·这人(二)

p2

 

这山·这水·这人(二)

p3

 

这山·这水·这人(二)

p4

 

这山·这水·这人(二)

p5

 

这山·这水·这人(二)

p6

 

这山·这水·这人(二)

p7

 

这山·这水·这人(二)

p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