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河北行摄井陉县于家石头村石头文化摄影随笔 |
分类: 各省系列 |
1
太行山脚下井陉县有个500年历史的明清古村落,现有400余户人家1600人口,95%以上的村民都姓于。相传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成化年间因生活所迫,于谦之子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他们祖祖辈辈靠自已的双手将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石屋、铺成石街,直至建成庞大的石头村落。
村落山峦环抱,绿树掩映,不到村头见不到人家。然而当人们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到村子里,一下就置身于石头的世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石路,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纵横交错、结节曲伸,每条街道均以乱石铺成,石街两旁是一座座石头院落,古式门楼,黑漆大门,其间还有深宅大院,高房绣楼,古庙古阁,戏台祠堂。整个村落街依房建,房与街齐;呼应顾盼,规划有序;家家相接,户户相连;鸡犬之声相闻,邻里朝夕往来......这漫村石头,一方乡土,春风秋雨,生息繁衍。想见当年,那又是怎样一派兴旺的农家生活景象,又是怎样一部用石头雕凿的村落史诗。
2、于家石头村落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500年前,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于家其族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他们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
3、在于家石头村,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建筑“清凉阁”,它又名“神仙阁’,坐落于家村东口,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
4、此阁始建于1581年(明万历九年),相传由力大无比的于喜春一人所建。清凉阁共有三层,其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奇巧,雕梁画栋、五脊六兽、斗拱重檐。东门悬有风动石匾,西门高挂扇形镏金匾,南侧嵌有圆雕龙头、扇形匾上书“清凉阁”三个镏金大字;风动石匾制作古怪,双童簇拥梅花鹿、大风不动小风动。

5、阁的上层是砖木结构,下面两层为全石建筑;石墙石壁、石拱石券、石梁石柱、石阶石栏、石门石窗、石鼎石案、石榻石龛、石磬石匾,比比皆巨石,累累成石山。

6、清凉阁上下三层,结构各异,引人入胜,第一层为搭券四门式;第二层是实芯四室式;第三层乃明柱回廊式,该建筑顶层系“木砖补葺”,四面明柱、单门殿堂,白墙壁画,琉璃瓦顶,清新明快,古朴高雅。下面两层是全石建筑,错落有致,欲争有让,高低优仰,犬牙交错,跌宕起伏,勾心斗角,颇有力学价值。

7、更为奇特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跟基,不填辅料,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就地而起,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石块巨大惊人,有的长过数米,有的重达数吨,有的原封不动,有的錾迹寥寥寥,构造粗扩奔放,设计独出心裁。整个建筑充满古朴粗糙之美,正如当地民谣所说的“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堵墙”。清凉阁巍巍然,凛凛然,耸立于山间村首,蔚为壮观。
8、纵观整个清凉阁,累累巨石,鳞次栉比,似券非券,似搭非搭,集美学、力学、建筑学、数学、几何、物期学于一体。
9、石头村是石头的世界,其中的石头古街堪称于家村的一大景观。
10、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

11、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

12、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历史多达五百载,少有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石头村一道难得的风景线。

13、在或曲或直的街道两旁是一排排古式门楼,石头瓦房,石头窑洞,石头平房,依高就低,顺势而建,邻里相接,唇齿相依,街倚房建,房与街齐,由近及远,呼应顾盼,虚实藏露,隐约其间。

16、在于家石头村,用石头盖的房院全村不下百座。

17、其中最为壮观的当数“四合楼院”。

18、这是一座上砖下石的巍峨建筑物,始建于明末,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

19、千姿百态的石头文化,淳朴深厚的民俗风情,这就是于家石头村的美妙。

20、古旧街巷,街宽3至4米,巷和胡同宽约2至3米。


11、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

12、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历史多达五百载,少有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石头村一道难得的风景线。

13、在或曲或直的街道两旁是一排排古式门楼,石头瓦房,石头窑洞,石头平房,依高就低,顺势而建,邻里相接,唇齿相依,街倚房建,房与街齐,由近及远,呼应顾盼,虚实藏露,隐约其间。

14、于家村的另一个景致便是村中随处可见的水井,如今全村共有新旧水井700多眼。多数水井或干枯或不再使用,井口多被巨石挡住防人畜掉落。
15、在石头村见到这样的木门,反而倒成了稀罕物。

16、在于家石头村,用石头盖的房院全村不下百座。

17、其中最为壮观的当数“四合楼院”。

18、这是一座上砖下石的巍峨建筑物,始建于明末,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

19、千姿百态的石头文化,淳朴深厚的民俗风情,这就是于家石头村的美妙。

20、古旧街巷,街宽3至4米,巷和胡同宽约2至3米。

21、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30、于谦纪念馆,不但于家人每年祭祀,来于家村的游客也前来瞻仰,这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明史》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而我初识于谦,当然就是小学时学过的《石灰吟》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人格的写照!
前一篇:“玩冲浪”的大天鹅嗨爆烟墩角
后一篇:壶口瀑布,何以荡气回肠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