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皖南行摄徽建美学女儿墙马头墙摄影随笔 |
分类: 各省系列 |
1

中国人对墙的执着由来已久,城市有城墙,住宅有庭院围墙,再不济的小民居也有篱笆。而徽州的“粉墙黛瓦”是那么的独特,虽然它不属于围墙之列,但远而望之,黑白辉映,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层次分明的韵律美感,满眼皆是又过目不忘。有叫它女儿墙的,也有叫它马头墙的,至于二者在造型上有多大区别,我这拙眼还真是分不清,或许每座不同的墙都有着它自己的故事吧。
女儿墙的建造是因为古时候的思想传统保守,女子大多锁深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于是隔着不过肩的小墙,既可以欣赏墙外之春光美景,又可以窥探自己意中之人。因此古往今来,有着数不胜数的关于女儿墙内外的神秘窥望和富有诗意的描述。如“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声渐不闻语渐俏,多情反被无情恼”、“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见女儿墙背后隐藏的极为丰富的意韵,不倚女儿墙,怎知春色含蓄之美?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几千年来,中国人筑墙的习惯形成了特有的文化,高低、长短、曲直等形态组合,又以分隔、屏蔽、穿透、延伸等方式展现,千姿百态,景象万千,既实用又富有美观的意境。
2

3

4

5

2

3

4

5

6
11
19
前一篇:甘南藏布寺:佛号声声,所求遂意
后一篇:徽州“花窗”是她们含情脉脉的眼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