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李家山:黄土高坡上的“布达拉宫”
标签:
山西行摄吕梁临县碛口李家山摄影随笔旅游 |
分类: 各省系列 |
1

李家山不仅是山,更是黄土高坡上的一座古村落,是碛口富庶时期孕育出来的又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李家山位于碛口古镇南约3公里的大山中,建在黄土沟壑中的山壁上。山村的古朴与宁静仿佛是一架滤尘器,滤掉了尘世的喧嚣与浮华,将人们带进了一个单调但纯净的天地。
李家山的 建筑与山体结合之完美,人居环境之自然而然,窑洞层叠错落之谐调,尽在山村整体的建造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就像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
吴大师的话让封闭中的 李家山一下子就名闻遐迩起来,蜂拥到此的外来人都为它的“独特”而赞叹不已。李家山那“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方式是其最大的亮点,全村的建筑以窑洞为主,凭依着
70 度山体因势利导,一气呵成又灵活多变,从山底一直漫到山顶,所形成的“立体村落”鸟瞰时有如布达拉宫般的壮观恢弘。毫不夸张的说,李家山村是黄土高原上中国民居建筑典型的又一奇葩,它那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水的共生与和谐。
告别李家山时我在想,李家山值得再来。那典型的黄土地貌,那独特的风水环境,那层叠的窑洞老屋,那浓郁的黄河风情,那纯朴的百姓人家......《黄土高坡》唱词中有的这里都有了,所见一切让我的心境就如李家山的风貌,波澜不惊却又叠加起伏。而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李家山的美,质朴而纯粹!

16、村民都很热情,家家户户都敞着大门.只要愿意可以信步去各家参观拍照.院中摆放着的生产生活工具、用品大多是手工制作的。

2
、从风水学角度讲,李家山村的地貌形似凤凰,民居依凤身及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70度的陡坡上,构成了一种极具视觉震撼的效果。

3、相传最早因有李姓人家在此开荒落户,故名李家山。
《李氏宗谱簿》载:明成化年间,始祖李端由临县上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清光绪曲沃县志记载:李家山村属驿桥里;李家山12户,男19丁,女10口,小2口。由此看来,李家山村的存在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4、李家山不通公路,村民出行大多途步。村里的水井位于沟底,村民则居住在山腰或山巅,挑一担水往返需要半个小时。李家山的四面山坡倾角都在六、七十度,站在坡顶尚不觉陡峭,但从沟底仰望,山坡笔直如削,村中的条条小路有如蛇行,曲折盘旋于坡壁并通往家家户户。

5、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插足于商业。据宗谱记载,当年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在碛口开有“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有“三和厚”。此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以与西湾村陈氏家族比富。

6、有了钱,就逐渐开始大动土木。他们请来风水先生观看,见李家山村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凤凰翼了。这个四面环山的地形,风水先生连连说好。于是乎,东西财主开始暗暗较劲,在几百米约
70度的高山坡上“高屋建瓴”,精心设计施工,依山就势叠置,从沟到顶的窑洞房舍多达九层。

7、现今李家山村还有保存较好的大小院落近百,
400多孔(间)住舍。西面清代建筑群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

8、李家山现在保存的高质量住宅有“东财主院”、“后地院”、“新窑院”、“桂兰轩”等,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魂。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

9、李家山民居沿坡壁呈阶梯状分布,下一层的窑洞就是上一层窑洞的前庭,有的窑洞甚至就直接建在下层窑洞的窑顶。

10、一层层的窑洞就这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层叠而上,直至坡顶,看似是随意布局,却是完美结合了山势的坡度与走向。

11、李家山的祠堂和戏台,现今已经是破败不堪快垮塌了,盛世如斯,何情以堪?

12、近些年来,有不少海内外知名人士到李家山采风,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清华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陈志华先生看了李家山后对当地人说:“你们真有运气,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这样宝贵的遗产,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是走遍全世界也找不到的,是独有的一份。”

13、李家山人骨子里还是具有“晋商”头脑的,送上门的商机是绝对不会错过的。

14、这里的居民大多居住在自己的祖先发家之时而兴建的窑洞之中,所以这里的明清建筑风格保存的较为完整,吸引很多的美院学生和摄影发烧友来此创作。

15、村内窑院的正房多用于住人,厢房则可住人也可存放粮食,倒座房一般用作牲口棚和柴草房。

16、村民都很热情,家家户户都敞着大门.只要愿意可以信步去各家参观拍照.院中摆放着的生产生活工具、用品大多是手工制作的。
17、按照晋商的规矩,外出经商的人不能携带家眷,于是财主们赚钱后就回家盖房,逐渐地形成了现在保存的建筑质量上乘讲究的民居群落,这在这交通闭塞的深山沟里能见到如此建筑,的确让人称奇。


18、和碛口古镇一样,李家山村这些年来似乎也在加快着衰败的进程,村里很少再见到青壮年劳动力了,留守的老人们常常聚在一起晒着大阳,悠闲的聊着天,“享受”着这里的宁静.

19、“千家万户发大财,一年四季好运来”,那愿景中的福星,还会掉下来砸在李家山人的头上吗?

20、在这慵懒的氛围中,一切的生物都显得是懒懒的。我流连于高高低低用石块砌成的山路上,每一座窑洞和院子我都可以自由进出,可以近距离地观看那些保留下来的“原始风貌”。要么说好与坏是相对的,因为现今的穷而没钱盖新房,才使村落形态保持了完整的古老风貌.而这种至真至纯的原始村落,在现实中已经是很难寻到了。所以正是一个穷字,才让我们得到这意外的惊喜!
前一篇:阿尔山市美若童话
后一篇:昨日北京莲石湖,璀璨晚霞丽如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