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北京城的世纪记忆(2)

标签:
北京首钢停产厂区钢铁巨人摄影随笔杂谈 |
分类: 北京情节 |
1
首钢搬迁调整的大幕在2005年拉开,人们对首钢的复杂情愫,并没有因为首钢要搬迁的决定而改变。几十米高的厂房、纵横的铁路、巍峨的高炉......首钢搬迁后,北京的这些“工业记忆”是否也会从人们的视野里永远消失?人们将如何对待一个城市的工业历史?决策者们好像仍然在探讨中。

旧的企业搬迁了,最简单的也是最通用的做法就是“推倒重来”,但面对首钢这种标志性企业时,规划部门深入探索保护性开发的新型改造模式,让工业区改造兼得社会、经济、文化、环保等多重效益。
首先是如何面对工业文化遗产的问题。有近90年历史的老工业企业,每一段铁轨和每一间厂房,无形中都已成为北京近百年工业史的见证。
首钢搬迁之后,北京工业发展的这段历史要保留下来,不能成为城市的一段空白。随着城市宜居功能的改造,一些传统企业面临搬迁、转产,但是不能因为其生产功能的消失而被完全拆卸,建成千篇一律的新城。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首钢董事长朱继民有如下表示,“事实上,我们在停产拆迁的过程中,已经对具有文物价值的厂房和设备,采取了保护性措施。首钢和北京市规划部门已经委托清华大学组成专门的专家组,在厂区内进行摸底调研,并将需要保护或保留的工业遗产项目一一列出清单。如一座在建厂初期便存在的办公楼和一台产于上个世纪初的德国西门子设备,是其中两个颇具代表性的“工业古董。有些厂房完全可以被重新利用,注入新的功能,如可以将厂房改造成创意园区、拍摄基地等。”
从首钢工业区改造的两大功能定位“城市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区”来看,就足以给人们以充分的想像空间。而在一座“钢城”旧址上建设一座新城,同样让人们产生多种创意设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前一篇:【行摄烟墩角】港湾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