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历史“学步桥”
因为出行的目的地不是这里,路经邯郸时心情也是平淡。路过学步桥时才突然惊悟,典故“邯郸学步”不就是发生在此吗。记得儿时长辈向我讲述这一滑稽故事时,我在对燕国少年盲目模仿嘲笑之余,把邯郸这个名字也深深装入了脑海。此时身临其境,想起典故“邯郸学步”的细节,仍能使人忍俊不禁:
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内北关沁河之上。桥身长30米,宽8米,为拱券式石桥,有三个桥孔,与赵州桥的敞肩拱结构相似。桥中部外侧雕有向下俯视的龙头,桥上栏杆左右各19根,柱上雕刻石狮等兽,桥头立有寿陵少年邯郸学步雕像。
《庄子.秋水篇》记载:战国时,燕国寿陵少年闻邯郸人步伐优美,他便历经艰辛、不远千里来邯郸学步。他整天在的街上目不转睛地观看邯郸人怎样走路。在他看来,邯郸人走路的姿态也确是好看。那老的、那少的、那男的,尤其是那女的,走起路来,如花朵漫飞,如云霞轻动,如杨柳飘飘,如溪水潺潺……实在是妙不可言。于是他便学呀学呀,走呀走呀。然而,他学那老的,学得不像;学那少的,学得不像;学那男的,学得不像;学那女的,学得更是不像,最后连自己走路的方法都忘得干干净净,只好爬着回去。
如今学步桥两岸已经开辟成开放性公园,邯郸的市民大多在此遛弯,锻炼。
之所以不经意间就能与典故不期而遇,原因在于邯郸遍地成语典故,当年胡服在这里骑射弯弓、毛遂在这里自荐,廉颇负荆向蔺相如请罪,我也真想枕着黄粱美梦于邯郸……
哈哈,真乃何苦来哉!

加载中…